谈不拢,特朗普拒签联合声明提前离场,G7三大议题全破裂:美欧撕破脸?
2025年6月17日,第51届G7峰会在加拿大卡纳纳斯基斯小镇落幕,但这场全球瞩目的外交盛会却以僵局收场。美国总统特朗普不仅拒绝签署联合声明,还在会议第二天提前返回美国。关税谈判无果、伊以冲突未降级、俄乌问题分歧加剧,三大核心议题均未谈妥。这场峰会为何陷入僵局?各国的立场分歧又暴露了什么深层问题?
此次G7峰会的僵局主要围绕关税、伊以冲突和俄乌局势三大议题展开。首先是关税问题,日本首相石破茂试图借助此次峰会推动日美关税谈判,但美日双方在会谈中未能达成协议。
日本多次表示希望美国降低对其出口产品的关税,但特朗普政府坚持强硬立场,谈判最终无果而终。相比之下,美英关税谈判则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美英两国签署了贸易协议,美国对英国汽车、钢铁等产品实行关税减让,而英国承诺采购价值100亿美元的波音飞机。
美英这种双边谈判模式显现了特朗普政府更倾向于通过双边协议获取利益,而非依赖多边机制。
其次是伊以冲突问题。随着局势不断升温,国际社会普遍呼吁冲突降级,加拿大作为此次G7峰会的主持方,本想拟定联合声明。然而,特朗普拒绝签署该声明,理由是“认为自己目前没有理由签署”。伊以冲突的升级还导致美伊第六轮核谈判被迫取消。特朗普的两难选择——直接介入可能导致伊朗退出核不扩散条约,而推动和谈则可能迫使美国在伊核问题上让步——使得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战略焦虑进一步显现。
最后是俄乌问题。欧盟希望借助峰会推动美欧在对俄制裁问题上形成统一战线,但特朗普明确表示,他将暂缓对俄罗斯的制裁,并希望俄乌双方尽快达成协议。其这种立场与欧盟的目标形成明显分歧。
欧盟此前推出第18轮对俄制裁方案,而特朗普的策略显然削弱了欧盟的努力。这种分歧不仅使峰会未能在制裁问题上达成共识,也进一步暴露了美欧关系的裂痕。
从这些议题可以看出,此次G7峰会的僵局实际上是美欧战略分歧加剧的结果。无论是关税问题、伊以冲突,还是俄乌局势,美国与欧洲在根本立场、利益优先级及战略判断上均存在明显差异。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倾向进一步削弱了G7作为多边外交平台的协调功能。
此次G7峰会的僵局不仅是一次外交失败,更是全球多边机制困境的缩影。美欧关系的裂痕、全球贸易与地缘政治的复杂化,正在对国际秩序造成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