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说出对中国的期待,​​不要军援要声援,九国联合声明谴责以色列

6 月 16 日,伊以全面战争阴云密布之时,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在回应中文媒体提问时,清晰阐述了德黑兰对中国的期待。

巴加埃首先强调中伊友好关系与密切沟通,随后明确指出伊朗希望中国运用多重国际身份发挥建设性作用。

他特别提及中国作为上合组织创始国、金砖国家核心成员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三重角色,呼吁中方在这些国际平台推动形成共识,共同谴责以色列 “严重违反国际法的侵略行为”。

图片

这种诉求的背后,是伊朗对当前局势的精准判断 —— 当以色列已提出三大作战目标、摆出不死不休的姿态时,国际舆论与法律层面的支持成为德黑兰急需的 “战略盾牌”。

伊朗的诉求逻辑暗含双重战略意图。一方面,德黑兰反复强调 “不寻求发展核武器”,试图以遵守国际法的姿态占据道德制高点,从而证明以色列的军事行动缺乏正当性。

在此前提下,若中国能牵头在国际社会形成 “冲突责任在以方” 的共识,将直接瓦解西方对伊朗实施制裁的借口,并为伊朗的反击行动提供法理支撑。

另一方面,伊朗深知中国在多边外交中的影响力 —— 当中方带头发声时,全球多数国家更可能跟进,这将有效缓解伊朗面临的舆论压力,拓展其外交空间。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全程未提及军事援助需求。这种克制源于对中国外交原则的清晰认知 —— 德黑兰明白,直接军援不符合中国一贯的中立立场。

事实上,中国已通过实际行动回应了伊朗的部分期待:伊以冲突爆发次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便在安理会上谴责以色列侵略行为,同时率领上合组织 9 国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以方停止敌对行动。这些举措既体现了中国的外交立场,也验证了伊朗对中国影响力的判断。

图片

当前局势中,伊朗仍未放弃通过外交途径降温的努力。特朗普政府放出的美伊会晤消息显示,德黑兰可能借助伊核谈判作为筹码换取停火。但美方大概率会借机提出苛刻条件,这场博弈的走向将直接影响中东局势的演变。

从中国的中东政策来看,反对霸权、支持和平、倡导对话的原则始终清晰。伊朗在危机时刻对中国的呼吁,既是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认可,也凸显了多边外交在遏制冲突升级中的关键作用。

当伊以冲突的火药桶濒临引爆点,中国的声音或许能成为阻止局势失控的重要稳定力量。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