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 | 都是肺癌,为何治疗大不相同?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隋雪

肺癌目前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名第一的癌症。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新发肺癌的病例超过106万,死亡数超过73万。

面对这一“头号杀手”,患者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

“都是肺癌,为什么医生给他做手术,却让我先做基因检测?”

“明明都是晚期肺癌,病友用靶向药效果显著,我却不符合条件?”

“多年老慢支,最近又查出高危肺结节,两个病能一起治吗?”

而这些困惑的背后反映出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肺癌治疗正走向“精准时代”,临床治疗方案趋向个体化、精细化。

在6月27日世界肺功能日来临之际,潮新闻·钱江晚报、浙江大健康名医直播间“主任来了·肺腑箴言”系列直播,特邀共潮抗癌科普智库专家、浙大一院呼吸内科主任,周建娅主任医师,以及浙江省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科徐艳珺副主任医师,联袂带来《都是肺癌,为何治疗大不相同?》主题科普,为您揭开肺癌个体化治疗的神秘面纱!

图片

扫码预约观看直播

同样是肺癌患者,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0%-90%,而晚期患者却仅有约20%。这种巨大差异不仅源于发现早晚,更与精准分型、个体化治疗方案密切相关。

周建娅指出,目前我国约有1亿慢阻肺患者,临床上常见到肺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共病组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慢阻肺患者发生肺癌的概率是无慢阻肺患者的11倍。两种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包括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等,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给治疗带来挑战。”

当肺癌进入中晚期,是否意味着“无药可救”?徐艳珺介绍,20年前,对于晚期肺癌的治疗主要是采用传统手术和放化疗。而今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的发展,患者的5年生存率实现了翻倍增长,很大一部分肺癌已经可以实现精准理念下的慢病管理。

那么,如何通过基因检测“对号入座”?

哪些患者可以进行免疫治疗?

怎样打破慢阻肺、肺癌两种疾病相互促进的恶性循环?

“癌肺同治”中,如何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6月19日19:00—20:00,周建娅、徐艳珺将在直播中深度解析,带你穿透迷雾,掌握生命主动权!

扫描海报中的二维码,立即预约观看直播!届时还有互动答疑环节,专家将针对网友提问,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建议。

解密医学热知识,打破健康信息差,精彩不容错过!

图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