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侯召民教授、Takao Someya教授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Zhao Yanan合作,通过钪催化剂精准控制乙烯(E)与邻位硫醚苯基丙烯(RSP)的序列共聚,成功开发出一类新型硫醚功能化自修复聚烯烃(图1)。该合成采用一锅法策略,通过调节硫原子上取代基(甲基/己基/苯基)和单体投料比,实现对材料性能的精细调控。其中,苯硫基丙烯(PhSP)与乙烯的共聚物表现尤为突出:当[PhSP]/[Sc]投料比为500:1时,所得共聚物P5(PhSP含量33 mol%)在室温下仅需24小时即可实现完全自修复,且拉伸强度达4.5 MPa,断裂伸长率高达1520%。
1. 序列结构与自修复机制(图2-5)
核磁共振(NMR)分析表明,P5由29 mol%的PhSP-alt-E交替序列、43 mol%的PhSP-E-E序列及28 mol%的短乙烯链段(En, n≈4.2)组成,完全规避了PhSP均聚序列(图3)。DFT计算揭示了苯基的空间位阻效应和硫-钪螯合作用共同驱动交替共聚(图4)。广角X射线衍射(WAXD)和扫描透射电镜(STEM)证实,P5中乙烯-乙烯(E-E)序列形成尺寸约10 nm的纳米晶区,分散于柔性PhSP-alt-E/PhSP-E-E基质中,构成三维网络结构(图5a,b)。这种纳米相分离形态赋予材料高弹性,而机械损伤后E-E与含PhSP链段的快速重组则实现高效自修复(图5c)。
2. 卓越的环境适应性(图2)
P5的自修复性能不仅限于空气环境,在纯水、盐水(3.5 wt% NaCl)甚至酸性溶液(1 M HCl)中均能完全恢复,凸显其实际应用潜力(图2d)。
图 2.RSP-E 共聚物的机械性能。
图 3. PhSP-E 共聚物P5的核磁共振谱图
图4.计算的能量分布
图 5.PhSP-E 共聚物 P5 的多相形貌分析。
3. 金-硫协同增强器件耐久性(图6)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在159.6 eV和160.7 eV处检测到硫-金键合特征峰,证实了金与硫醚基团间的强电子相互作用(图6a)。将金电极沉积于P5薄膜后,经50次胶带剥离测试,表面无损伤且电阻仅增加9%,显著优于商品化烯烃嵌段共聚物(OBC)和PDMS基底(5次内失效)(图6b,c)。更惊人的是,被剪断的金涂层P5薄膜在室温下重新拼接1小时后,电路导电性完全恢复,即使处于弯曲、扭曲或拉伸状态下仍保持稳定电流-电压特性(图6d-g)。
图 6.镀金 PhSP-E 共聚物 (P5) 薄膜的物理和电学特性。
展望
该研究通过催化剂精准调控功能化烯烃共聚,首次创制出兼具自修复性、高弹性及金界面强粘附的聚烯烃材料,为柔性电子器件提供了理想基底。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探索钪催化烯烃与多样化功能单体的共聚,开发面向先进技术的多功能聚烯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