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营“应急使命·2025”|破解“三断”极端难题,这些硬核黑科技即将上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提升极端事故灾害场景下应急救援能力,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将于近日开展“应急使命·2025”演习。日前,记者走进位于黑龙江省东宁市道河镇洞庭村的断路断网断电应急救援行动专题演习现场,实地探访了解此次演习科目设置以及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战法的应用情况。
近年来,随着全球极端天气增加,我国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高发频发。极端灾害容易造成灾后通信、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大面积损毁,导致“三断”(断路、断网、断电)等极端情况,从而使局部区域成为“孤岛”,给抢险救灾带来严峻挑战。这次在黑龙江东宁市洞庭村的演习,是“应急使命·2025”演习中的四个专题之一,主要针对“三断”极端情况设置演习科目。

来到演习现场,记者看到一架弹射式中型通信侦察无人机嗖的一下腾空而起,场面十分震撼。应急管理部大数据中心工程师边路介绍,该型无人机是由应急管理部专项攻关研制,采用小火箭助推发射和伞降回收,可以在8级强风和中雨条件下起飞,执行灾情侦察和通信恢复任务,解决了传统无人机恶劣环境适应性弱的难题。

“它飞行续航时间可达6小时,搭载的公网基站信号覆盖距离超过7公里,能够实现灾区视频实时回传,在灾后第一时间打通生命信息通道。”边路说。此外,它还配备矢量系留无人机作为中继机,采用先进算法自主控制桨叶迎风方向,二者配套使用,可实现远距离超视距飞行。

图片

在装备展览区,一款橘红色卫星电话吸引了记者注意。“这是演练现场唯一一款面向基层群众使用的终端设备——星立通紧急呼叫终端。”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副研究员焦其松介绍,该终端是针对基层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群体推出的卫星通信设备,它简便易操作,能够实现自主对星、一键报灾。

图片

“在‘三断’情况下救援失联或被困人员时,可以在终端上提前预设救援部门电话号码,并利用无人机抛投给失联或被困人员,他们拿到终端后,一键操作,长按‘呼救’键,即可快速与救援人员获得联系。”焦其松一边讲解,一边演示着操作使用方法。很快,“星立通”卫星电话的听筒里传来了声音。

图片
在洞庭村广场旁,1名电力抢修人员正操作1台配网带电作业双臂机器人进行带电抢修作业训练。抓线、举线、穿线、剥线、接线……5个带电抢修核心工序,双臂机器人一气呵成。
图片
该机器人使用雷达扫描技术,依托其视觉系统实现毫米级精准定位,双臂协同设计赋予机器人‘仿生巧手’,灵活切换末端工具,自动完成各项操作。”国家电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哈尔滨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中心副主任李占奎告诉记者,该机器人剥线误差在0.5毫米以内,最快10分钟即可完成单相带电接引线,单次作业效率可提升40%,人力成本降低80%,真正实现“智能化替人”,将人身触电风险降为零。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断网(公网)科目组在演习中使用了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的通信塔,大大提高了恢复公网通信的效率。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分公司运营维护部高级经理李长平介绍,该复合材料轻质高强,密度是传统钢材的四分之一。“以前搭建9米的钢铁材料通信塔,不仅需要重型装备进行辅助,还要花费大量人力,要近12个小时才能完成,现在使用新型复合材料,仅需4名技术人员协同操作,最快在30分钟内就能搭建起通信塔。”李长平说。
图片

同时,针对突发灾害导致跨河公网通信中断的情况,断网(公网)科目组利用无人机牵引绳缆过河的方法,快速安全完成通信光缆架设。“传统布缆手段难以及时抢通,无人机牵引绳缆是破解跨河布缆难题的有效手段。中国联通牡丹江市分公司网络优化工程师王志宇说,利用无人机搭载牵引装置,以30公里/小时的速度搭建“空中光缆”,相较传统人工方式效率提升近10倍。

图片
在绥芬河左岸的河面上,中国安能一局沈阳基地的队员在开展浮桥拼接搭建科目的训练。指挥员挥舞着指挥旗发出指令,队员们密切配合,让浮桥或前进,或转向,亦或后退,搭建起一条坚不可摧的“水上生命线”。
图片
中国安能一局沈阳基地主任蒲磊告诉记者,该科目模拟通往洞庭村的唯一道路桥梁被冲毁,队员运用国内领先的自驱式模块化动力浮桥,在湍急的河面上快速架起一条长100米、宽8米的浮桥,以保障人员和重型装备渡河。“这是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水上救援装备之一,1个小时内可完成桥面搭建,承载能力达到60吨,能独立驱动、灵活编队,有效解决涉水道路抢险保通难题。”蒲磊说。 
图片
在洞庭村铁路隧道,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正在开展坍塌铁路隧道抢险救援及抢通演习科目的训练。在该科目的演习中,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将利用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套)小型救援盾构掘进机打通救援通道,施救因山体滑坡被困隧道内的铁路巡查人员。
图片
“该装备通过模块化设计,长度仅5米、重量仅8吨,比传统装备都更短更轻,更加适应在救援现场高效快速部署,满足极端道路条件的通行运输。此外,还能实现自动化出渣、可视化操作、数据实时回传、智能化控制等功能,仅需5人协同即可完成救援作业。”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总工程师王献泽说,通过实战演习验证,可缩短50%的救援响应时间,降低80%的二次坍塌风险,极大程度提高了救援效率及作业安全性。
灾害救援过程中,防范二次灾害风险至关重要。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在坍塌铁路隧道抢险、损毁道路抢通的科目演习中,借助边坡雷达监测系统监测险情,及时预警二次灾害风险,全力保障救援人员安全。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副中队长顾玉明介绍,该系统集成边坡雷达、预警算法与综合指挥平台,具备高精度遥感监测、智能预警等前沿技术,能快速响应矿山、山体、水利大坝等灾害救援场景,为指挥研判提供数据支撑。
“它具备最远5km的测距能力、1㎡的分辨率及0.1mm的亚毫米级精度,可在1分钟内完成数据采集。顾玉明说。
图片
此次演习中,黑龙江省多家企业推荐的技术装备在比测验证环节取得了优异成绩,将在多个演习科目中亮相。“此次演习不仅是对企业创新成果的权威检验,更是我省应急装备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科技和信息化处二级主任科员郭帅说。

据了解

此次演习坚持以问题定需求、以需求设科目

以科目找场景、以场景搞比测、以比测定演习

断路断网断电应急救援行动专题

将设置7个演习科目共41项内容

还会有哪些技术装备在演习中亮相?

它们具有什么优势?

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敬请期待!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记者:杨华、王富成、徐宝德

视频: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