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天,一场本应是寻常的左肩脱臼手术,在山西临汾市人民医院,却以悲剧收场。
一名患者在麻醉环节,因气管插管严重失误导致心跳骤停,尽管经历了长达一小时的全力抢救,最终还是在8天后不幸离世。这起事件真相:当班麻醉师擅自离岗,而进行关键操作的,竟是一名缺乏独立资质的规培生。
据患者女儿杨女士描述,她的母亲于2024年9月14日入院接受手术,但在术前麻醉过程中,匿名信件与后续录音证据皆指向,气管插管被误入食道。医学专家指出,这种失误对于初学者而言虽非罕见,但通过专业的听诊呼吸音或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医学界公认的“金标准”)本应能立即发现并纠正。然而,抢救的延误超过了“黄金四分钟”,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患者在ICU挣扎8天后,于9月21日不幸离世。
这起事故的责任认定充满了争议。临汾市卫健委对主要责任人暂停处方权一年,对另一责任人李某暂停处方权六个月,涉事规培生则被退回。然而,家属的愤怒并未平息,因为在事件发生后,甚至是在官方处罚结果公布之后,涉事麻醉科室的主任竟于2025年4月升任临汾市麻醉质控部主任。这种不痛不痒的处罚,与一条鲜活生命的逝去形成了强烈反差,让公众质疑医疗事故处理的公正性与透明度。家属对此深感不满,尽管获得了88.3万元的民事赔偿,他们仍坚持要求公开完整的事故报告,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此事件暴露出医疗系统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据透露,该医院麻醉科存在严重的人力短缺,13间手术室仅有7名麻醉师。这种极端情况导致了一个规培生看一间”的常态化,这公然违反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中“带教医师需全程监督”的明确规定。质疑医院以培代岗,将规培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严重损害了患者安全。
这起事件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像挣扎在医疗系统底层、被称为免费牛马的规培生。很多医学博士生在规培近一年后,已经对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的憧憬消磨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下班后只想逃离医院的疲惫与绝望。对他们而言,规培这个词,不再是充满光环的成长通道,而是一场漫长而无止境的消耗。
规培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量,却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身份认同。享受不到正式职工的福利,在医院值班房,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因为既不是本院医生也不是本院护士,常常无处可去。在工作中,她们承担着住院医师的大部分工作,但却没有任何病历的署名权,所做的,是无用的幽灵工作。
出了事情还要承担责任。
这起患者死亡的悲剧,再次以血的代价警示:人命绝不能成为教学试错的成本。88.3万元的赔偿,无论如何都无法弥补因监管漏洞所造成的生命代价。让医疗事故处理结果公开透明,因为,没有人,理应成为被牺牲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