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行!山东“最美高速”高效利用“碎片空间”书写交能融合大文章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8日讯 在桥隧比高达68%的山东济泰高速上,隧道群巨大的电力消耗是高速运营的痛点,也是低碳转型的难点。近日,由中国能建葛洲坝交投公司投资建设的济泰高速交能融合项目(供用电系统节能降耗升级改造项目)正式开工,这些挑战正转化为绿色发展的机遇。不起眼的隧道口、服务区屋顶、闲置空地,甚至路中央的分隔带,都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生产清洁能源的“碎片化电站”。这不仅是一场供能方式的革命,更是空间高效利用的智慧实践。

“碎片”聚能:破解高桥隧比用电困局

济泰高速穿梭于群山之间,密集的隧道群是其显著特征,也带来了庞大的照明、通风等持续性电力需求。传统依赖电网供电的模式,不仅成本高企,碳排放压力也大。“隧道口往往有开阔的边坡,服务区有大面积屋顶,收费站有闲置空地,中央分隔带也有可利用的潜力。这些空间看似零散,但聚合起来能量巨大。”项目负责人介绍。

项目首次探索隧道交能融合应用新场景,将涝坡北、海螺峪等5个隧道口,锦绣川、柳埠东等6个收费站,泰山东服务区的屋顶和空地,以及部分路段的中央分隔带,高效转化为绿色能源阵地,实现光伏应用场景最丰富的立体覆盖。

图片

“光储”协同:构建智慧低碳供能生态

仅有光伏发电还不够稳定。项目的另一大核心亮点是配套储能2兆瓦/4兆瓦时,一次最大可储高达4000度的电,其储能容量占项目总装机容量的比例,是目前山东省已运营高速公路中最大的,构成“光伏+储能”的黄金组合。同时配备智能微网控制系统:阳光充足时,光伏电力优先满足隧道、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实时用电,富余的“绿电”存入大型“充电宝”(储能系统);到了夜晚、阴雨天或者电网电价高昂的时段,储能系统便释放电力,接力供电。这种“自发自用+储能调节”的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的自发自用率(预计满足全路段约60%用电),更通过精准的“削峰填谷”,大幅降低了对大电网的冲击和依赖,预计每年可节约电费支出,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万吨,节约标准煤1330吨。

图片

标杆引领:从交通动脉到绿色能源走廊

“这不仅仅是一个节能项目,更是高速公路功能定位的一次升级。”葛洲坝交投公司相关负责人强调。在“交通强国”和“双碳”目标引领下,该项目是继山东枣菏高速交能融合项目成功落地并取得显著示范效应后,推进的又一重大交能融合项目。它有效解决了高桥隧比公路的绿色供能难题,其“碎片化空间高效利用”的理念和“多场景立体应用”的模式,为全国高桥隧比公路低碳用电难题提供新样板。

闪电新闻记者 张瑛玮  通讯员 李艳秋 童小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