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凌晨,南海半月礁外海的海面尚沉在夜幕与涌浪之中,一支菲律宾混合舰队悄然离开巴拉望岛东部码头。这支编队由海警“圣奥古斯丁”号、“恩加尼奥角”号担任护航,渔业巡视船“拉普-拉普”号与水产运输船“国松3号”紧随其后,在无线电静默下穿越巴拉巴克海峡,直插半月礁东南。
表面上是“渔业补给”,背后却是灰色战略的显影笔。菲律宾以渔业外壳包裹政治意图,试图以“补给渔民”为名义,在争议水域制造“常态化存在”。借由民用船只实现国家意志,已是马尼拉政府近年来惯用的策略,但这一晚,他们低估了中国海警系统的预判能力,也误判了南海的“夜色”。
三舰锁喉:编队失控与剧本崩塌
尚未接近半月礁,中国海警系统已在雷达荧光中捕捉其动向。卫星遥感数据、AIS航迹分析与海域实时监控形成闭环,菲舰动向、队形、通信频段均被“雷霆阵列”锁定。
海警21558号提前至半月礁东20海里布设封控线,5103号与5101号分别从两翼切入菲方航道,破坏其编组结构,形成交叉钳制。突如其来的“楔入战术”打乱了菲律宾船队原定队形,舰船间距急剧压缩,通讯频率出现混乱。
面对这种压迫式介入,菲方曾试图以空中力量予以配合,调动轻型巡逻机掠海前行,但未能突破中方舰队的电子压制范围。无线频道中的一段菲籍海警喊话被记录下来:“这很危险!你们这样会撞上我们!”但真正危险的,从来不是逼近的舰艏,而是菲律宾将渔民作为主权工具长期部署于前线的策略设计。
潟湖未入,B计划搁浅
原定计划中,菲律宾舰队将以“渔船遭遇风浪”为由进入半月礁潟湖,营造既成事实;若遭拦阻,则转入“B计划”——即在外围海域实施燃料与物资补给,激励渔船停留并“刷存在”。
这一B计划,延续自2024年推出的“Kadiwa”渔民增收方案,其核心逻辑是通过财政补贴与物资配给,引导渔民以半军事化姿态驻扎争议海域,实现从经济活动到国家主张的“灰区穿越”。
然而,中国方面对这套伎俩早已“预研演练”。海警三舰的快速行动使菲舰在距潟湖约20至30海里处被迫滞留,既未能进入礁区核心,也未能有效完成外围补给。所谓“B计划”,最终变成漂浮海面上的几艘小艇与箱体,在摄像机前草草完成“演示”,便匆匆离场。
舆论战崩盘:镜头下的虚实对调
如剧本所写,菲律宾在行动失败后迅速启动“信息战”环节,将现场录像上传至社交媒体平台,并配以“中方舰艇危险冲撞”字样,试图在国际社会中引发“弱者受害”叙事。
然而镜头不会撒谎。菲方自行拍摄的视频显示,中方舰艇保持安全距离,航速稳定,未有任何擦碰动作,反而是菲方舰只因队形被打散而互相干扰,数次试图掉头失败。一位观察员评论称:“如果这叫撞击,那整场行动就是菲律宾舰队自己与自己的碰撞。”
这是菲律宾长期灰色行为策略的缩影——将战略失败涂抹为话术胜利,将无果的挑衅粉饰成“被欺负”。但在越来越智能化、可验证的战场环境中,这种话术的生命周期正在缩短。
南海之问:从“渔民盾牌”到政策陷阱
近年来,菲律宾在南海的动作呈现出“制度化挑衅”的结构特征,渔民被纳入国家战略工具箱,渔船变身移动哨所,补给行动成为政策突破的灰色通道。在“以渔民为盾”的旗帜下,马尼拉政府试图打破海域平衡,将争议外衣换成“民间常态”。
但半月礁这一战,无异于一次清晰的信号释放。中方不仅通过舰艇压制手段“物理封控”,更通过高清摄录与实况转播将其战略应对合法化、透明化。换言之,菲方挑衅的不仅是海警,更是在与一整套政治与信息体系对抗。
而这套体系的问答方式,早已不再是“礼让三分”,而是寸土必争、证据先行、话语反制。南海,不是话术可以塑形的地方;也不是编队可以“漂白”的战场。
潮落之后,警戒犹存
这一次的对峙,菲律宾未能靠近潟湖一步,亦未能在舆论上取得哪怕半点道义制高点。它所尝试的,是一次对中方常态化部署的“解构测试”,但换来的,是被重新定义的“封控秩序”。
也许下一次,他们还会换剧本,换船名,甚至换口号。但只要海图未改、礁盘未动,中方的回击逻辑就不会改变。
潮水退去,谁在裸泳,自有记录者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