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构建全域公共法律服务均等普惠新格局

4月22日的傍晚,重庆市荣昌区龙集镇六合村的张大爷一放下锄头,就急急忙忙地往外走。与此,三三两两的村民们陆续走进龙集镇老羊背小院,大家熟练地找好座位、有序就座。

台下,村民积极提问;台上,普法工作人员及时解惑。在一场场普法宣讲活动中,法律知识扎根到村民心坎上、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这正是重庆用公共法律服务“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法治化“千条线”的一个缩影。“经过持续努力,重庆市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重庆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重庆累计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村(居)法律顾问服务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148.17万件次。

图片
荣昌区“小威送法”普法宣传进小院。重庆市司法局供图

“法治院落”的按需普法

免费领鸡蛋,还可能被骗子利用开网店呀!”“低价旅游的套路原来这么深。”……在老羊背小院,随着台上“小威送法”法律志愿服务者的以案说法,台下群众的讨论越来越热烈。


据了解,重庆市荣昌区积极推进区镇村三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规划农村院落和公共空间利用时充分融入法治元素,建好300余座法治文化小院,老羊背小院正是其中之一。“小威送法”是荣昌区司法局充分整合各级普法志愿服务资源,倾力打造的一个法律志愿品牌,已形成以法官、警官、司法行政干部、村居法律顾问等为主要力量的“小威送法”法律服务志愿者1000余人。

为推动精准普法宣传走实走新、入脑入心,重庆市荣昌区建立“提出需求—下沉履单—实时反馈—结果运用”普法服务新模式。具体而言,就是群众将法治需求反馈给小院院长进行“点单”,小院院长根据收集汇总情况及时研判“派单”,“小威送法”志愿者结合自身法律优势主动“接单”普法,群众对现场普法进行评价反馈,“小威送法”志愿者动态调整服务内容及方式,形成完整的精准普法“闭环”机制。

在法治文化小院,不仅常常开展法治宣讲,还时常上演快板、情景剧、小品、歌舞、相声等各类法治文化节目,6000余场次的“小威送法”普法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法治获得感更强。

2024年以来,重庆市司法局推动各地各部门送法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等,通过5.4万余次的法治宣传活动,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日渐浓厚。

“无人律所”的法治旅途

2024年9月,万州区司法局与成都铁路公安局重庆公安处联合设立万州北站公共法律服务站,为旅客和铁路职工提供纠纷调解、普法宣传、法治讲座等法律服务。宽敞明亮的服务站内,工作人员热情地引导旅客,提供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显眼处,还立着一个类似银行ATM柜员机的机器,上面写着“互联网无人律所”。

扫描二维码,“普法学法、法律服务、业务办理、便民查询”四大服务模块出现在屏幕首页,再点击在线法律咨询,进入相关领域,就可输入问题,进行在线咨询。

这个便捷智慧的“互联网无人律所”,默默地守护着万州北站日均超2万的旅客,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时空、零距离。事实上,万州北站公共法律服务站,正是重庆市加速推进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惠民利民工程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重庆市司法局聚焦夯实公共法律服务基础,稳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市41个区县、1031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已于2021年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

同时,重庆市推进热线平台和网络平台提质提能,自“重庆村居法务”平台投用以来,覆盖全市41个区县、11269个村(社区),累计注册群众273.5万。

图片

二渡村“法律明白人”团队深入田间了解村民需求。重庆市司法局供图

“法律明白人”的振兴力量

在重庆市涪江畔的二渡村,世代种植的青菜头曾让村民们又爱又恨。针对青菜头产业链条长、主体多、纠纷杂的特点,重庆市涪陵区二渡村的“法律明白人”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倾听村民的声音,了解他们在青菜头种植、加工与销售中遇到的难题。

经过走访调研,“法律明白人”团队研究制定出破局三招,即“一个保护价、两份保证金、一条产业链”。

重庆市1034个司法所如同毛细血管深入基层,其中5.5万名“法律明白人”化身“法治播种机”。

重庆市司法局用“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的“1+N”行动,配备村(居)法律顾问2880名,累计提供法律服务68.5万件次,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除此之外,重庆还建成了一支涵盖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仲裁员等在内的法律服务队伍,有力有效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

图片
“法治医生”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重庆市司法局供图

“法律诊所”的民生处方

“法治医生”精准把脉,“开方下药”除忧解困,“网上诊断”快捷方便,“上门义诊”更有“医”靠……凭着一套丝滑的操作,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红锋村的“法律诊所”,成为周边群众解难释疑的“贴心服务站”。

为了及时、方便地为周边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红锋村建立了一支9人组成的“法治医生”专家服务队,既有熟悉村务的村委干部,又有司法所、派出所、法庭、检察室的骨干力量,还有法律服务的行家里手。

经过多年提质建设,重庆市南川区内的“法律诊所”已由最初的5个扩展为25个,成为当地一张服务人民群众、助力乡村建设的“法治名片”。

数据显示,“法律诊所”已累计接待咨询45000余人次,调解疑难复杂矛盾纠纷2600余件,化解村民日常矛盾9800余件。

从社区院落走向田间地头,从人工服务升级到智慧终端……重庆公共法律服务的触角越延越长,惠及的群众也越来越多。

2024年,重庆批准特殊困难群体法律援助代理、辩护案件3.7万件,提供免费法律咨询33.3万人次,累计为人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9亿元;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6.8万件,调解成功率99.5%。

图片

文章来源 | 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频道

记者 | 刘新吾

编辑 | 郭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