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的血管淤堵
可能会造成四肢发麻、头晕等不同症状
哪些行为会加速损害血管?
出现哪些异常,意味着血管堵了?
一起了解↓↓
经常吃甜点、喝奶茶,晚上还吃夜宵……这些习惯会不断腐蚀血管内皮,让血管壁变得“坑坑洼洼”。
常常进食炸鸡、烧烤、啤酒等,血液里的脂肪就会像污水中的淤泥,专门找受损的血管壁“安家”,把血管挤成“羊肠小道”。
久坐不动、熬夜,会让血管弹性变差。此时心脏不得不加大马力泵血,高压的血流会把血管壁冲得脆弱不堪。
如果你总觉得手脚冰冷或发麻,可能是因为四肢血管被堵住了。
血液不仅供应氧气和营养,还会把体内的热量传递到各个部位,保持身体温暖。当血管内胆固醇和脂肪逐渐堆积,血管通道变窄,血液流动受阻,就会导致手脚无法获得足够的热量和氧气,从而出现冰凉和麻木的现象。
而运动时,肌肉需要更多血液支持,供血不足还可能让腿部酸痛、乏力,甚至出现间歇性跛行(休息后缓解)。
如果血管淤堵,造成脑部供血不足,可能会引发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等症状。随着堵塞的加剧,还可能出现平衡障碍、肢体无力,痴呆和脑梗死。
血管堵塞,心脏会陷入“水压不足”的危险境地。最初,可能在快走、爬楼梯、搬重物后感觉胸闷、发紧或有压迫感,平时轻松的家务活动开始变得异常吃力,还伴随冷汗、恶心等症状。
长期心脏缺血,则可能导致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和心肌肥厚,严重或引发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等突发性疾病。
除了上面几个身体局部的症状,血管不健康、堵塞还会导致全身性的问题。
比如,总是觉得累、没有力气,稍微动一动就喘;伤口好得特别慢,一个小口子很久都不愈合;轻微磕碰就淤青;皮肤干燥、脱皮、瘙痒等,都可能是血流不畅的信号。
少吃容易堵塞血管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加工零食、果脯蜜饯、含糖饮料、腌制食品等。另外,晨起后可喝杯温水。睡前1小时少量饮水,有效预防夜间血流过缓。
可以适量多吃:
- 燕麦、糙米等全谷物;
- 富含花青素的蔬果,如蓝莓、紫葡萄;
- 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及虾有助于溶解脂质沉淀物;
- 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坚果,如核桃、杏仁;
- 黑木耳中的木耳糖可以吸附多余脂质与废物,轻微延长凝血时间。
运动是血管的天然扩张剂,最好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时间不充裕,也可进行碎片化运动,上班可隔1小时走动1次,上下班路上快走10分钟。
医生推荐三种保护心血管的运动:
- 挥拍运动(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可以降低47%全因死亡风险,增强心肺功能;
- 游泳可以降低28%全因死亡风险,有助心血管健康;
- 有氧运动(跑步、快走、骑车等)能降低27%全因死亡风险,增强血液循环。
长期情绪紧张、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内分泌失调、神经调控异常,使得血管持续收缩、末梢循环变差,进而出现头晕、手脚冰凉的症状。
如果偶尔出现手脚冰凉等血液循环不畅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泡脚、搓手等局部增温的方式缓解。泡脚时间最好在睡前1小时,时长不宜超过15~20分钟,水温建议在40℃左右。
- 普通血脂类检查:20~40岁健康人群可每3至5年做1次检查。
- 血管功能专项筛查(颈动脉超声、踝臂指数、冠脉CTA):40岁以上肥胖人群、有家族病史者,每年可做1次。糖尿病患者和有心血管疾病者,每3至6个月检测1次。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的人群务必遵医嘱,按时吃药,调整生活习惯,定期监测。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时刻关注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