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小剧场
夜幕降临,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区的“开滦1878文化创意园”,工业风的红砖墙上爬满绿藤。唐山矿机车修理车间变身的开滦小剧场里,展现百年开滦发展历程的大型歌舞剧《百年追梦》正在上演。观众席上,“00后”大学生张阳眼眶湿润。他想起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在“公元1881年”旁,镌刻着开滦的三个高光时刻:开平至胥各庄运煤铁路建成、“中国火箭号”车头首次行驶、开平煤矿建成投产。这是唐山人更是开滦人的骄傲。
由唐山矿A区近万平方米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开滦1878文化创意园”,如今已成为唐山这座工业重镇一处充满时尚魅力的文化地标。锈迹斑斑的铁轨化作时光隧道,幽深的井下巷道化身探秘乐园,斑驳的老厂房里飘出咖啡香和评剧唱腔……在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百年企业开滦集团正以全新的姿态焕发新生。
近年来,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浪潮中,开滦集团以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工业+文旅”的创新发展之路。从沉睡的废弃矿井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从单一观光到多元体验,开滦的实践为工业旅游时尚化、综合化发展提供了生动样本。
工业遗产活化:从“锈厂”到“秀场”的蝶变
2007年,一场工业遗产活化的探索之旅在开滦集团拉开帷幕。在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唐山矿,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正式开工建设。
在创意策划与科技赋能双翼驱动下,一个“八馆一院、两园一镇”的工业博物馆群落悄然崛起。历经17年的精心打造,2024年,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成功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工业旅游领域的一颗耀眼之星。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
穿过开滦博物馆青铜浮雕环绕的序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中国存世最早的股票、羊皮蒙面大账本等48件国家一级文物和上万件馆藏珍品,串联起中国近代工业史的脉络。展柜中,1881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分票”纸色泛黄,羊皮蒙面大账本上的字迹仍清晰可辨。
“这些不仅是文物,更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基因图谱’。”讲解员田玲的声音里透着自豪。
中国存世最早的股票
看完展品、听完讲解,游客可通过井下探秘游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幻之旅。当游客从开滦博物馆一层乘电梯缓缓下降,深入地下数百米的真实巷道,瞬间就被拉回百年前的采煤现场。在井下4D影厅里,动感影片《石炭二叠纪》则将游客带到更遥远的亿万年前,蕨类森林在脚下疯长,地壳运动震颤着座椅……
游客在体验井下探秘游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内,大量矿业遗址错落分布。走进位于核心区域的“国保”遗址观光园,中国第一佳矿(唐山矿一号井)、中国铁路源头(唐胥铁路起点)、中国最早铁路公路立交桥涵(达道)等重要遗迹,沿着唐胥铁路起点段依次展开。游客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时空,感受着中国近代工业崛起之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中国铁路源头(唐胥铁路起点)
中国第一佳矿1878、电力纪元1906等分展馆内,则展示着20世纪初从国外引进的至今仍在运转的大型绞车和中国最早的火力发电机组等珍贵文物,以及许多已经泛黄的老照片。这些展品娓娓道出中国路矿的曲折发展历程,让这里成为一处绝佳的科普研学基地,吸引众多学生和工业爱好者前来探寻奥秘。
在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开滦工人精心复原的“龙号机车”,中国进口的第一台标准轨距蒸汽机车——2号蒸汽机车,李鸿章视察花车——11号蒸汽机车,以及多辆锈迹斑斑的老式蒸汽机车和铁道维修车,组成宏大的蒸汽机车车阵。这些机车见证了中国铁路的诞生与发展,让游客们仿佛置身于那个艰辛与希望并存的时代。
复原的“龙号机车”
走出中国铁路源头博物馆,复建的唐山老火车站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游客。这座建筑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与东方韵味,不仅吸引着众多剧组前来取景,还是游客们打卡拍照的绝佳场所。
漫步园区,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管理中心主任王立新说:“我们以‘保护为主、修旧如旧’的敬畏之心,让这些工业遗产得以完美留存。”
如今,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不仅是一座旅游景区,更是一本活生生的中国近代工业史书。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突破16万人次。文创产品开发、研学旅游、红色教育等多元业态的融合,正推动开滦文旅产业从“文化事业”单轮驱动向“事业+产业”双轮驱动跨越。
消费场景升级:多元业态融合激发文旅活力
2023年至2024年,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投入巨资对园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对唐山矿A区近万平方米老厂房建筑群进行业态创新,打造了包括惕励馆(开滦书画院)、开滦小剧场、百年评剧馆(冀东文艺三枝花传承基地)、工人消费合作社(矿工食堂)、直方馆、畅意馆、格致书馆、金达咖啡屋在内的八大主题功能区,使其成为传统工业文明与现代艺术碰撞的独特空间。
推开惕励馆厚重的铁门,铰链发出的吱呀声响,仿佛为游客打开一段尘封的历史。转过第一个拐角,墨香便悄然钻进鼻腔。那是一间保留了原始厂房结构的展厅,泛黄的信札在柔和的灯光下静静陈列。
惕励馆(开滦书画院)一层大厅
惕励馆永久陈列“惕励:百年开滦历史墨存信札展览”,以“老信札里看中国”为核心,展出跨越三个世纪的百年开滦信札、书法、绘画精品246件,包括唐廷枢、周学熙、梅贻琦等历史名人的往来信件,既有商榷煤矿经营的禀帖,也有书法艺术的瑰宝。通过这些珍贵的手稿,游客可窥见中国近代工业的自强之路,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
惕励馆还展示了开滦员工创作的书画作品36幅,以艺术形式再现企业百年的奋进历程。
顺着地上铜条镶嵌的参观路线往前,直方馆内308件由全国煤矿职工创作的煤矿题材艺术作品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这些作品以朴实的视角,记录下煤炭行业的发展与变革。书法作品既有遒劲有力的安全生产标语,也有歌颂矿工精神的诗词;绘画作品用水墨画和油画的细腻笔触,描绘了绿色矿山的生态新貌和采煤现场的机械美学;摄影作品则捕捉了井下作业的真实场景与矿工生活的温暖瞬间……
从直方馆出来,穿过一道爬满凌霄花的拱门,婉转的戏腔在耳畔响起。百年评剧馆(冀东文艺三枝花传承基地)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罗慧琴正在指导小学员们练习《花为媒》选段。该基地每周开设培训课程,不定期举办小演员汇报展演,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生根发芽。
水袖翻飞间,年轻的游客们排队体验戏装拍照。评剧馆中最热闹的当属互动区,一位金发姑娘笨拙地比划着“云手”,却意外收获了最热烈的掌声。
再往前便来到金达咖啡屋。这座以原开平矿务局英籍总工程师、“龙号机车”和唐胥铁路的设计者和主持建设者金达命名的咖啡屋,复刻了老唐山的“洋派”生活。
正午的阳光透过彩绘玻璃,在咖啡屋地板上投下斑斓的光影。游客可以点一杯印着“KMA”(开滦矿务局英文名称缩写)标志的拿铁,坐在维多利亚风格的铁艺椅上,听咖啡师讲述金达设计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的往事。留声机里流淌着的黑胶唱片特有的温润曲调,与窗外的评剧唱腔奇妙地交织在一起。
午餐时分,工业主题餐厅工人消费合作社(矿工食堂)里蒸汽升腾。搪瓷碗盛着的唐山矿大包子皮薄馅足,红烧肉则是照着1962年食堂菜谱复原的。食堂墙上的老照片里,年轻矿工们捧着铝饭盒,笑容里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朴与朝气。
开滦主题文创产品店
参观完这些,游客还可以逛一逛陈列着近200种开滦主题文创产品的文创店。“龙号机车”拼装模型让机械迷们挪不开脚步,复刻版羊皮手账本成了文学青年们的新宠。最受欢迎的是“井下安全灯”造型的U盘,店员笑着说:“这可是能照亮现代人生活的矿工精神。”
如果逛到暮色渐浓,游客还可到由唐山矿A区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开滦小剧场,预约观看大型历史歌舞剧《百年追梦》。2025年,小剧场增设开滦曲艺社的“相声专场”,演员们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展现矿工文化,深受观众喜爱。
工业研学新风:在“黑色”魅力中追寻“红色”基因
漫步在开滦博物馆青铜浮雕前,清脆的童声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几个穿着红色马甲的“小小讲解员”正围着一组矿工雕塑,用稚嫩却认真的语调讲述着开滦的历史。他们胸前别着的工作证随着手势轻轻晃动,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在他们身上。
“请大家摸摸‘龙号机车’。”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踮起脚尖示意,“这是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的复制品,‘龙号机车’又名‘中国火箭号’……”来参加研学活动的孩子们纷纷伸出小手,轻轻触碰展品,眼神里闪烁着好奇与敬畏。这种沉浸式的研学体验,让厚重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自2015年首创“小小讲解员训练营”以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已举办训练营34期,累计培训小讲解员1193人。这些孩子经过培训,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更锻炼了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2024年,开滦国家矿山公园还创新推出“群众志愿讲解员”模式,将110名志愿者充实到讲解、IP形象扮演等岗位。截至目前,他们的累计服务时长1200多小时,成为景区的新亮点。
一位家长感慨道:“孩子参加研学后,不仅对工业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还主动查阅资料,成为家里的‘开滦小专家’。”
转过一个拐角,笔者突然“穿越”到1922年。几名身着民国时期学生装的演员正在复原“五矿工人大罢工”场景,围观的中学生们每人一本任务卡,正在分组讨论罢工宣言措辞。“我们组觉得应该加上‘打倒一切剥削者’!”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激动地挥舞着手里的旗帜。这种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让课本上的铅字变成鲜活的记忆。
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师生到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开展研学活动
近年来,开滦博物馆以“工业文明+红色基因+创新实践”为核心理念,打造深度研学新模式。在“追寻‘矿魂’”课程中,学生们在井下化身“小矿工”,通过线索解密、实景体验等方式,了解煤炭开采的艰辛历史与煤矿科技的日新月异。在“传承‘旗帜’”课程中,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还原“五矿工人大罢工”场景,以开滦工人运动为主线,在互动中感受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2024年,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创新推出“沉浸式演出”和“歌舞快闪”,让历史情节在博物馆展板和工业遗址前“复活”。游客们可能转角遇见“李大钊”正在宣讲马列思想,或是“节振国”刀劈日本侵略者的场景。这种“展演融合”模式,让沉默的文物变身“会说话的导师”,使得研学体验更加生动。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的探索远未止步。在“5G+VR(虚拟现实)”数字展示中心,游客戴上VR设备,一段奇妙的井下巷道虚拟漫游就此展开。当AI(人工智能)讲解员用乡音讲述矿工故事,当游客通过多媒体技术身临其境体验“人类抗灾史上的奇迹”,这座“中国近代工业活化石”正在书写新的传奇。正如园区里那台复原的“龙号机车”,既承载着跨越三个世纪的历史重量,又搭载着元宇宙时代的科技引擎。
从黑色煤海到文旅蓝海,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开滦用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证明:真正的工业遗产永远不会沉睡,它会在创新中苏醒、在传承中焕新,成为一座城市永远跳动的文化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