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国强:血的教训:蜱虫叮咬真会死人,千万不要心存侥幸

(谷国强)几天前我根据在野外发现的情况写了《踏青别趟草,蜱虫已爆发》一文,引起了许多读者的重视,大家都在留言中介绍了自己了解的危害事例和亲身经历:

“我的父亲就是蜱虫叮咬,结果感染新型布尼来病毒,没抢救过来。”

“我家亲戚也和你父亲一样。”

图片

▲曾经蜱虫并不突出,十几年前在野外观察的梅花鹿还没有明显的蜱虫侵入

“我被蜱虫咬过的,一年多了,就是脑子老是疼,晕,是不是反应?”

“我也挨叮了 一个月了还不好呢 ,毒性强大呀!”

“我就用手把虫拿掉了,也没去医院,就是疤痕老是痒。”

“坐标山东荣城,我们这里蜱虫有的毒性强,咬死人很多。”

“我们老家近几年都有蜱虫咬死的。北京现在没有一家医院可治,但是初期县医院也可治,只是老百姓不重视。”

图片

图片

▲如今明眼可见的几乎每只梅花鹿的身上都有数以百计的蜱虫

“我外甥就是被蜱虫咬了发高烧,脑子烧坏了。”

“这种文章多发发,我老家大别山山区每年咬死不少人。”

“希望大家引起重视,注意防范,我奶奶就是因为叮咬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去世的。”

这些都是血的教训。

图片

▲蜱虫不仅侵入梅花鹿,在山林中,即使黄鼬也难逃侵入

而在大量的留言中,反映自家的牛、羊、猫、狗被咬甚至死亡的事例也不少。我最早听到狗因被蜱虫叮咬是退休前,那年去自来水公司沙河口净水厂上面的荒地观鸟,一位当地居民叮嘱我小心蜱虫她告诉我,她养头上只小狗,几天前在这里遛狗时狗被蜱虫叮咬了,第二天早晨狗就不行了,坚持到下午就断气了。而最新的例子则是我的邻居,她本来养着一只白狗,有一天见到她抱着一只棕色的狗,问她怎么换狗了?她说那只小白狗被蜱虫叮咬了,花了很多钱也没抢救回来。

图片

▲栖身于候鸟观测站山沟里的黄鼬,当拉近观察时,便会看到其耳廓中密密麻麻的蜱虫

虽然许多读者朋友都有正确的认识,有的还介绍了防范蜱虫叮咬的方法和被叮咬后的措施,但也有部分读者依然不以为然掉以轻心。最突出的是我的一位好友发短信说:“老哥,你是不是言重了,我小时候经常被咬,最多红肿几天,哪有那么严重。在我们屯子就找不出没被咬过的,最重的也不过是溃烂后留下一个疤痕。”

图片

▲刺猬是夜行动物,当我于夏季的白天发现刺猬出现在草丛中时甚感意外,但当我走近时才发现,它的身上聚满了蜱虫和跳蚤

这位好友说的是事实,但他忽略了环境的变化。我曾求教于中科院顶级蜱虫专家,得知随着环境越来越好,蜱虫也会越来越多。而且过去的蜱虫并未带那么病毒,尤其是新型布尼亚病毒。想想不难解释,当植被稀疏时相对动物也少,蜱虫的生存空间也受限,植被多了,动物多了,蜱虫也扩大了生存空间。我从2004年开始做候鸟观察记录工作,直到2009年才首次注意到蜱虫的增多,也是在那一年首次被蜱虫叮咬。

图片

▲即使栖息于山林边缘的啮齿类动物也难逃蜱虫的侵入

我们或许被蜱虫叮咬100次都没事,而如果一次被感染了病毒则是无可挽回的。面对日益增多的被蜱虫叮咬的风险,不应该抱有侥幸心理。就如前年普兰店那位被叮咬的村民,发现被叮咬了却并未介意,当感觉呼吸困难时才赶往医院,而当地医院没有救治经验,于是转院至市内大医院,而到了大医院已失去了抢救黄金期。

图片

▲被当作心肝宝贝的小狗,仅因被蜱虫叮咬一回而不救死亡

长年野外经验使我知道该怎么办,因而我两次被蜱虫叮咬,都是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将蜱虫的脑袋连同皮肉一起抠出来。但有朋友提醒我:你的这个经验不能够推广,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你这样“野蛮”。说的极是,因而当我们到野外时尽可能不趟草丛,如果不幸被叮咬了,还是应该第一时间赶往大医院让医生专业救治。生命只有一次,别拿生命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