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台湾地区的年轻义务兵自嘲为“炮灰”时,暴露出岛内民众对当局信任危机的警讯,这不容忽视。中国台湾地区自2024年起将义务兵役期从四个月延长至一年,改革实施一年后,防务部门承认在征兵训练方面未能按计划推进。与此同时,义务役士兵对现行制度的不满也在持续加剧。中国台湾地区应当在现有“预备役军官训练团”体系基础上,借鉴美国与瑞士的经验,探索更完善、更高效的兵役改革路径。
本文是美国《防务新闻》网站的一篇专栏文章,由本人翻译并编辑给大家分享。由于本文作者是美国人,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网络,所以部分认知与实际情况不太符合,请大家理性看待,本人翻译此文章只是为了转述外国人员表达的一些看法,并非本人观点,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在征兵改革实施一年后,中国台湾地区在执行计划过程中遭遇多项挫折。根据《华盛顿邮报》2024年的一篇报道,时任防务部门负责人的顾立雄承认,因装备与教官短缺,预备役训练强化计划被迫推迟。2024年,符合一年期兵役条件的男性中,仅有6%选择入伍,大多数人选择优先完成大学学业,推迟服役。由于一年期役义务兵人数较少,无人机、防空导弹和反坦克火箭弹的训练也被迫延后。
这些令人失望的结果表明,如果不妥善解决军队内部以及整个征兵制度的系统性缺陷,改革努力可能失败。征兵改革已表明,系统性问题对征兵制度产生了负面影响:中国台湾地区的士兵人数从2022年的16.5万下降到2024年的15.3万。
与此同时,义务兵被视为全职军人的临时助手;因此,军事训练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员不足和缺乏教官。解决军队人员和教员短缺问题,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聘请退伍军人担任教官,或者允许即将退伍的义务兵教授新兵基本训练技能,缓解人力短缺。
更严峻的是,中国台湾地区军队居高不下的自杀率严重动摇了民众的信任。据《记者》杂志独家报道,从2016年至2024年,共有134名军人因自杀身亡。报告指出,超负荷工作与人手不足对士兵造成巨大心理冲击。立法委员吴思瑶揭露,军队内具备专业证书的“全职心理咨询师”与官兵的比例为1:2318。这引发深刻拷问:如果士兵连心理关都无法战胜,又如何面对外敌?因此,为了重建社会信任与军队韧性,中国台湾地区应借鉴外国经验,打造更有效的征兵体系。
美国的“预备役军官训练团”和瑞士的“强制性军事服务”是值得借鉴的优秀模式。中国台湾地区已经设立“预备役军官训练团”项目,由防务部门推出,但规模与美国相比仍较为有限。据悉,中国台湾地区防务部门已经和11个教育单位及129所学校签订合作协议,目标是招募18至26岁的青年。现行“预备役军官训练团”项目要求学员在毕业后服役五年,期间可获得为期三年的学费补助及在校期间的生活津贴。此外,学员可在普通大学就读,正常修习常规课程,同时接受每周军训课程以及寒暑假的军事集训。毕业后,学员将以少尉军衔入伍,并接受专业军事训练。
中国台湾地区应该进一步扩大并灵活调整现有的“预备役军官训练团”项目,例如允许义务兵在大学毕业后选择是否继续服役。对于选择留在军中的人,防务部门可继续提供生活津贴和学费补助;对于那些在毕业后选择不继续服役的人,仅提供服役期间的基本津贴。
中国台湾地区也可以为男性学生提供两条服役路径,取代一年期限的义务兵役。第一条路径,可采纳美国模式,取代一年制征兵制度。学生可在大学期间同时学习伦理、战术、领导与军事科学课程,参加每周体能训练、暑期军训营与实地战术演练。毕业后,学生可选择服役一定期限或加入预备役。第二条路径,针对海外留学生,可建立线上程,内容与岛内相同,搭配寒暑假期间的强制集中军事训练。毕业后,这些学生同样可选择加入现役或预备役。
中国台湾地区要有效改革征兵制度仍然面临漫长道路。这项全面改革应该借鉴美国和瑞士的经验,缓解义务兵的教练,优化兵役制度架构,要让年轻一代愿意且乐意服役,中国台湾地区必须改变对征兵制度的看法,将其视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机会。一套明智的兵役制度不仅是防务基石,更关乎中国台湾地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