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忻州话苦瓜

图片

  苦瓜是夏日的宠儿,延伸出的产品亦受欢迎。

  忻州人家制的苦瓜茶,将苦瓜切成小条或薄片,杀青揉捻后,再脱水干燥而成,有着清热解腻、促进消化、明目去乏等功效,夏天饮用最合适不过。而这制茶之法,颇具古意,如同旧时山家采撷百草制茶防暑的传统,透着一股实用与朴拙的民间智慧。

  青黄的茶色,幽幽地泛着一层碧光,好似一汪山泉;切得条碎的瓜瓤浸在泛碧的茶水中,滴翠怡人、流溢生辉。轻轻地吸一口,清香便已直沁心脾。入口稍苦,咽下后咂一咂嘴,一丝清甜从喉中涌将上来,霎时间齿颊留香,幽幽余味荡漾开来,先前的心焦舌燥顿时无影无踪。

  品着这茶,驰目窗外,满眼盎然的绿。一架架苦瓜藤蔓攀爬,像惊叹号一般垂下,风儿一吹,又变成了童话世界里晶莹的风铃,仿佛叮叮有声,使人平添了几分好心情。这瓜架下的景致,是忻州乡间夏日常见的风物画,让人心生静谧温馨之感。

  一碗苦瓜粥,四小碟以苦瓜为原料做成的菜肴,冒着腾腾的热气,绿白红诸色相间,色香味俱全,望之使人食欲大开。苦瓜粥是将鲜瓜截断去瓤,挂通风处阴干,而后切成丁状,混入冰糖、粳米熬成的。用汤匙舀起一勺送入口中,略带点甜,甜中又暗蕴一丝含蓄的微苦,恰似忻州百姓坚韧内敛的性情。几勺下去,清淡适口,酥润爽心,再配以风味独特的苦瓜肴,甘香清爽,令人胃口大开,一番风卷残云,仍觉回味无穷。

  古人常赞苦瓜为“君子菜”,因其虽自身味苦,却从不将苦味沾染同烹之菜,有“不传己苦与他物”的君子之德。更妙的是,它别名“锦荔枝”,浑身是刺的苦物,竟被赋予如此甜美的别名,想来古人早悟透了苦与甜的辩证。“不羡荔枝红,独爱苦瓜青”,清苦之味在嶙嶙风骨中成了淡泊明志的象征、精神自持的喻涵。

  苦瓜传入中国,因其耐热多产、食药同源之性,迅速落地生根,成为百姓餐桌上消夏祛暑的恩物。翻开《本草纲目》,李时珍写道:“苦瓜味苦,性寒,无毒,除邪热,解劳乏。”这味生于炎夏的苦蔬,因其益处多多,早已被各地的人们巧妙地入了馔。忻州多嗜苦瓜者,旧时宅院天井、屋后菜畦,常种上几架,随手摘取,食用甚是方便。各地食苦瓜,花样繁多,讲究的是以咸鲜、肉荤或豆豉之味,巧妙调和其苦,激发出祛火涤烦之效。忻州苦瓜小菜,正是“以苦为养”饮食的体现。它们或与本地鸡蛋同炒,取其鲜以中和苦;或酿入肉馅清蒸,肉汁浸润,苦味化作醇厚;或仅以蒜末凉拌,爽脆利落,尽显清冽回甘之本真。

  夏吃苦,胜进补。吃苦瓜不仅被视为一种顺应天时的养生之道,更已融入了忻州水土的日常。于我而言,是如此的亲切,饱经人世风霜后,自有一番甘苦在心头,此中意境也只有从气味苦寒,但清心明目的苦瓜中才能品评。

  天下佳果菜蔬,香甜华美者有之、细腻绵脆者有之,如哈密瓜、岭南荔枝等。但那只是富贵果,无忧无虑,蜜中浸泡的人生,五味中便只剩下了甜。还有如苦苣、辣椒等,苦、辣至于极处,便有人畏之千里,谁愿一生饱尝酸苦辣呢?人生甜极则生腻,困极则生愤。唯有苦瓜,恰在甘苦两极之间,找到了平衡。它入口涩苦,宛如青年人入世之苦,艰辛跋涉;奋力开拓后,人至中年,年少气盛之火渐平,此时品人生,平淡之中犹带余韵,已渐入品味苦瓜之妙境;等到了老年,阅尽沧桑,苦尽甘来,于晚霞斜柳中,无牵无挂,默默回味,人生甘苦尝尽,此方为圆满人生也。民间俚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虽直白,却也道尽了苦瓜之于生命本质的普遍象征意义。

  甜苦随君意,不苦哪有甜?苦瓜是人生之瓜,无论是顺境、逆境,我们都应如品味苦瓜般品味人生。(文图:米广弘)

来源:忻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