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非遗,到底有多快乐?大家好,我是央广网记者王晶。这种快乐一定是多元而立体的,相信不少人都有同感。
我在此前采访时就曾走进过江西景德镇的陶艺工坊,从揉泥开始,到拉坯成型,再到绘制青花,那种体验感至今难忘。因此,像以体验陶艺、制作簪花等为代表的手工体验项目如今呈现爆发式增长,反映出人们不再满足于欣赏,而是更多追求亲自参与非遗制作的体验。
当前,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等项目类别数量尤为突出。如此丰厚的非遗“家底”,正是如今各类非遗体验活动“百花齐放”的根基。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意味着非遗传承创新大有可为。
如今,这份潜力正转化为一个又一个的鲜活实践。从皮影戏化身灵动的动漫IP在网络走红,到VR技术带观众“亲临”敦煌壁画创作现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重塑非遗的生命力。这也带给我们更多启发,对于许多地方而言,传承非遗不能止步于简单地陈列展示,更要理解并深挖其背后承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地域特色,让更多非遗文化走进我们的生活。
6月17日,由央广网与央广优选双平台联袂打造的“央广非遗”直播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项目启动后将通过“大师直播间+文创衍生品”等“文化溯源”的直播模式,构建政府、企业、媒体、公众多方参与机制,营造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良好社会氛围。
这样的活动为非遗搭台,具有多维意义,不仅能够推动非遗的创新性发展,更可以解锁“非遗”沉浸式体验的新思路。身处其中,我们还会发现,非遗的魅力远不止于技艺本身——它更像是一座桥梁,搭建起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联结,这种体验让很多年轻人有机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聆听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汲取精神力量。这也正如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多地的活动主题“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旨在聚焦青年传承人培养、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等内容,展现非遗传承实践活力。
当“非遗好物进万家”“非遗体验成为日常生活的新风尚”,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好传承,更是我们这一代人赋予古老文明的时代新章,让中华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晶采观察,下期见!
编审:伍刚
统筹:王薇 赵净 刘娜
记者:王晶
拍摄:范博韬 牛家麒(实习)
剪辑:王综鹤
设计:李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