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风格会变吗?原来一段恋爱,真的能改变你!

图片
Via:Pixabay

作者 | Janina Larissa Bühler
翻译 | Caroline
审校 | 酷炫脑
美工 | Jenny
编辑 | 加薪

依恋风格并非一成不变的剧本。即便是充满挑战的情境,只要你能以正确的视角去审视,也能培养出更好的人际关系。



在恋爱中,有人表现得自信满满,轻松应对;而有人则显得焦虑不安,甚至陷入回避与混乱的漩涡。这些差异,很可能源自我们从小形成的“依恋风格”。

依恋风格是我们与亲近之人相处的方式,通常在童年时期就已奠定。依恋风格就像一个内在的指南,悄悄影响着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亲疏远近、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以及我们对爱的感受和表达。

这就让人不禁好奇: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比如开始一段新恋情、与伴侣同居,或是面对疾病的挑战——能否改变这种依恋风格呢?如果有所改变,这些变化能否持久,还是说人们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熟悉的模式中去?

为了探索这些问题,一组研究人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诸多引人深思的见解。

什么是依恋类型?
依恋类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心理框架,它影响着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感受和行为。这个框架的形成,与我们从小从重要他人(尤其是早期的照顾者)那里寻求亲近和支持的经历密切相关,并会根据这些照顾者或伴侣的反应和态度而有所不同。

研究揭示了三种主要的依恋风格: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拥有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人,通常对亲密关系感到自在,对人际关系持有积极的期待。相反,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常常担心被拒绝,虽然渴望亲密,但又害怕受伤。而回避型依恋风格的人,则可能对亲密关系感到不自在,更倾向于保持距离。

依恋风格不仅在我们熟悉的人际关系中发挥作用,比如与伴侣的关系,还会影响我们与新朋友的互动方式。研究表明,这些模式塑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从处理冲突到吐露心声,再到相互照顾。

改变的理由
既然依恋风格在我们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你或许会好奇:它们真的有可能发生改变吗?研究表明,尽管依恋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我们的生活轨迹,但它们并非一成不变的。

在2021年发表的一项开创性研究中,R. Chris Fraley博士及其团队深入探讨了诸如开始或结束一段关系、职业变动、迁居或应对健康问题等重大生活事件,是否真的会重塑人们的依恋风格,以及这些变化是否具有持久性。通过对4,920名参与者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进行每月一次的评估,研究人员得以追踪25种不同生活事件前后依恋风格的微妙变迁。


图片
Via:【TED科普】你是哪一种依恋人格?
那么,你猜测他们会发现什么呢?
Fraley及其同事惊讶地发现,大约半数的生活事件与依恋风格的即时变化息息相关。举例来说,新恋情的萌芽往往伴随着依恋焦虑的显著缓解。这些变化的幅度因人而异,某些事件所引发的波澜远比其他事件更为汹涌。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依恋水平似乎总是倾向于在时间的长河中回归至事件发生前的常态轨迹,这意味着这些变化大多属于短期的适应性调整。

有趣的是,在所考察的生活事件中,约有四分之一确实催生了持久性的变化,这表明某些特定经历能够在个体的依恋风格上镌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例如,与伴侣间的激烈争执等经历对依恋回避的影响,往往与事件发生前的预期大相径庭。

解释的力量不容小觑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有趣发现是,生活事件对依恋风格的影响是高度个性化的——人们的反应并不都是一样的。尽管结婚这一人生大事通常不会导致普通人依恋焦虑的持久性变化,但总有人会比婚前更加焦虑不安,也有人会因此变得更为从容不迫。

解释这些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事件——他们是将这些事件视为积极的、富有意义的,还是充满压力的。对于大多数事件而言,人们的看法越积极正面,他们就越有可能朝着更加安全的方向转变(即变得不那么回避或焦虑),而且这种转变往往是直接且持久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所谓的“粉丝效应”,即对事件的负面解读会导致依恋风格的加剧,而正面解读则会促使其减弱。例如,在经历与伴侣分离的参与者中,那些对分离持有消极态度的人的依恋焦虑会持续攀升,而那些以积极心态面对的人则往往会经历依恋焦虑的下降。

此外,Fraley及其同事还发现,对事件的积极解读往往能够调节持久性变化的程度。个体对事件的看法越积极、越有价值,他们就越有可能在事件发生后经历依恋焦虑和回避的持久性减弱。

如何看待这些发现?
Fraley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强调指出,尽管依恋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稳定性,但它们也会对重大的生活事件以及个体如何解释这些事件作出积极响应。

通过有意识地重塑你对生活中挑战与里程碑的看法,你或许能够影响你与他人的联系方式,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出更加积极、更加安全的关系体验。

换句话说,你的依恋风格并非一成不变的剧本。即便是充满挑战的情境,只要你能以正确的视角去审视,也能培养出更好的人际关系。


图片
Via:【TED科普】你是哪一种依恋人格?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
 微信加群 

  

参考文献(点击滑动查看)

1.Ainsworth, M. D. S. (1978). The Bowlby-Ainsworth attachment theory.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1(3), 436–438. https://doi.org/10.1017/S0140525X00075828

2.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N. (2015). Patterns of Attachment: 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 Situation. Psychology Press.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758045

3.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2nd ed.). New York, NY: Basic Book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69.)

4.Collins, N. L., & Feeney, B. C. (2000). A safe haven: An attachment theory perspective on support seeking and caregiving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6), 1053–1073.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78.6.1053

5.Fraley, R. C., Gillath, O., & Deboeck, P. R. (2021). Do life events lead to enduring changes in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A naturalistic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0(6), 1567–1606.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326

6.Gillath, O., Karantzas, G., & Fraley, R. C. (2016). Adult attachment: A concise guide to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7.Mikulincer, M., & Nachshon, O.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nd pattern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321–331.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61.2.321

8.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3). The Attachment Behavioral System in Adulthood: Activation, Psychodynamics, and Interpersonal Processes. In M. P. Zanna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35, pp. 53–152).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ttps://doi.org/10.1016/S0065-2601(03)01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