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大学的学生们,坐在同一个教室里,“自定义”自己的大学课表,没有学校身份限制,这很深圳!
“选择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德语’课程,是我对德语感兴趣,而且跨校还能获得课程学分。”杨维璇是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学生,在课余时间,她会来深职大上课,拿出临时校园卡,就可以轻松刷卡进校。
“考上一所学校,通享高校资源”,这得益于深圳的跨校课程互选计划,而“跨校选课”也再度被写入日前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
《意见》提到,推动深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技术型大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不止停留在“修学分”
近年来,深圳提供互选课程的高校院所数量和课程规模不断扩大。
自2022年9月至今,全市已有16所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2所高职院校参与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深圳技术大学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深圳高职院校已实现学分互认。
跨校选课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打破了惯常“按部就班”的课程安排,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方向“自定义”大学课表,让学习不止停留在“修学分”。
于学校而言,跨校选课,让不同学校的优质资源得以互补,也给予学校更多集中优势、做强特色的空间。比如,有的学校社科类专业突出,有的学校更擅理工。
当壁垒打破成为常态,高校就会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花精力、下功夫,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好课程、好内容。
突破高校“围墙”
实际上,“跨校选课”这种模式已在全国多地实行,特别是一定规模的大学城,具备了课程共享有利条件。
例如,在北京沙河高教园区高校联盟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开设共享课程,供各校学生选择;在湖南岳麓山大学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实施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开展后勤共保、设施共用等内容。
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集聚了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多所名校和鹏城实验室等“科研明珠”,启动了跨校课程互选计划,让校际资源实现联动,不止“串门”上课,还能共享科研资源。
诸如此类方式尝试打破高校知识的“围墙”,助力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建设,成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有力之举。
此次《意见》,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置于首位,并在其中特别提出“推动深圳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技术型大学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意见》聚焦推动这两类院校的跨校选课合作,其深层逻辑在于更精准对接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让教育体系与产业发展动态适配。
改革一小步,发展一大步。
深圳将进一步打造“跨校选课”的升级版,畅通学生成长成才培养渠道,为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主笔 / 兰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