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去成都待了五天,实际上连续搞了两场活动,一场是HuanXin年慧和首届城更乡兴脱坑大会,一场是第三次在成都组织的HuanXin之旅。因为第一场活动的信息量太大,以至于后面两天的行走关于“坑”的话题一直未断,特别是有一些坑看起来真的是无解,大家好像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往里跳而无能为力。这把“老母鸡”晓兰姐操心的连续两个深夜找我们深谈,问我们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
有位朋友就很直白的说,对这种情况外人是很难叫醒他们的,越是曾经风光过对自己充满自信的越难回头,他自己曾经就是这样的人,坑最大的时候负债十位数,当时自己的财务总监一直在敲黑板,但就是上头一意孤行,因为做业务出身的总是容易相信自己的直觉。我们就问他后来是怎么出坑的,他说也没什么好办法,就是及时止损,变卖一切可变现的资产去降低负债,稳住现金流业务,然后就只能耐心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他比较幸运,很快主营业务等来了一个大风口)。
就我们看到的坑来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冒然跨界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又恰好赶上这个领域行业性的崩塌(比如地产行业),一方面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对市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缺少足够的避险机制设计(主要是防火墙),就导致越陷越深,甚至连带家人。一种则是过于理想化,在一个商业模型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就盲目扩张,小马拉大车,多点开花,导致自己疲于应付,一招不慎全盘皆输。还有一种是我临走的时候听朋友分享才知道也是一种坑的,就是过于依赖资源和关系做所谓“现金流业务”(大多数是2G的分包业务)而丧失创新能力,结果债务危机来临首先被拖欠,市场化接活又全无竞争力。
第一种情况跟这位朋友所说的经历非常像,一个人能犯多大的错就取决于他有多大的野心和误判,一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其实是很难犯太大的错的,因为在这个领域他掌握的信息相对充分,是有条件做出相对理性的判断的(当然赌徒除外),最要命的就是眼馋别人吃肉自己也跟风进来却正好当了冤大头。经过这一轮知识付费的洗礼,很多人认为自己在做的就是第二曲线,殊不知启动第二曲线最好的时机是在第一曲线还可以提供稳定现金流之时,且做过充分的市场论证才会启动的探路小分队,一定要有止损机制,一定是轻装前进(就像侦察兵),没有探明情况切忌全军出击。已经掉进陷阱的怎么办?能保留多少火种就保留多少火种,做好一切从零开始卧薪尝胆的准备,才有机会从头再来。对于执迷不悟还想再殊死一搏的赌徒来说,那就只有来一次深刻的教训才能叫醒他。
第二种情况我们假定是在正确的方向(一定是跟大势相合,处于上升趋势),只是因为尚处于创业期存在很多混沌的情况,这种情况最适用的方法就是“最小模型创业”,就是要把你想象的宏图伟业拆解成跟自己能力匹配的最小可行单元,把大事做小,把小事做精,力出一孔,单点突破。这种坑最要命的就是机会主义,捡到一个看似机会的点就一头扎进去,光从自己看到的利益点切入,而忽略了需要承担的其他风险。我们看到的这种坑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轻视(比如从城里的大企业进入乡村,比如设计师去做民宿),开始以为是捡便宜的轻而易举,进去后才知水有多深,市场跟自己想象的有多么大的不同。这种坑怎么才能走出来?就以水岸边於慧芳为例,就只能亲力亲为,自己去打通其中的关窍,自己去打磨出市场可验证的产品模型,把自己从玩家变成专家,才有机会凤凰涅槃。
第三种情况应该给所有躺平和躺赢者敲一个警钟,所有寄生于资源和关系的业务模型都是空中楼阁,只要所寄生的大树出现问题,必然的结果就是树倒猢狲散,严重的可能还会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熟人社会关系是很重要,但只要你提供的不是关键作用,你就有被替代的可能,哪怕是至亲的关系也有这种可能,越是在市场下行人人自危之时,这种情况越容易发生。没看很多大厦将倾都是从内乱开始的吗?我是给身处其中的朋友出了这么个建议:最好居安思危多备退路,掌舵者有机会就多备几条救生小船,辅佐者就要做好“良禽择木而栖”的准备,尽快找到自己心仪的枝头,早日脱离危局。没看为何出身低微的曹操能打败手握一把好牌的袁绍,就在于牌再好也要会打才行,否则都是虚妄。
出于朋友的关心,有些话说的可能有点重,也许对一些人来说会是冒犯,但真心希望这点刺痛可以让他们有点警醒,而不至于真的走到无法挽回的那一步。如果你真认为自己的出发是向着美好的方向,那么就走回正路,走回可以让自己真正踏实的路,哪怕在你眼里只是小径。不好再多说了,言尽于此,大家各自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