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袁冉东发文:中国AI崛起过程中的区域竞合与全产业链突破之路

编者按 ·  2025.06.17


当算法点亮城市之光,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中国产业版图。京津冀算法领跑、长三角产融并进、粤港澳智造升级,中国AI开启多元竞合新时代。然而,原创性突破不足、大模型优化等挑战依然存在。本文通过剖析中国AI产业的区域布局与发展路径,探索如何通过“基础科研全球借力+应用技术中试验证+金融生态全周期护航”的创新组合拳,构建产学研用资深度融合的AI发展新生态。在这个智能革命的新赛道上,中国正以开放协同的姿态,书写着从跟跑到领跑的时代答卷。


图片

6月12日,《光明日报》刊登袁冉东文章,原标题为《汇智聚力,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图源:光明日报)



区域竞速:

三大高地勾勒中国AI新版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已经扩展到各个角落,并成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和新兴产业。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各地竞相布局、梯次推进,呈现出“东强西进、南北互动”的多元格局。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正成为全国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如今,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城市,在人工智能的创新策源、技术转化与场景落地等方面,均已形成各自优势。比如,北京凭借雄厚的科研资源和人才储备,在人工智能算法与基础研究领域优势明显。上海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金融、制造业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杭州依托数字经济基础,在开源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领域走在前列。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AI应用上不断形成突破。深圳通过加快构建算力供给普惠、场景应用开放、产业生态健全、创新创业便捷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正迅速崛起为“从算力到场景”的人工智能应用先锋城市。


图片

一座城市的“智变”进行时——广东深圳加速提升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能级(图源:光明网)


发展之道: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生态革命


然而,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仍面临高水平原创性突破偏少、一些AI大模型仍需完善优化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进一步依托具有政策集成优势、人才与企业集聚基础、开放协作能力强的区域城市,能够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优质土壤,构建起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制度试验等环节的人工智能一体化发展生态,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


在基础科研方面,要主动“借力”全球高水平科研资源,强化开放合作机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研究方面,根据需要和能力有选择性地实行更大力度的自主开放,鼓励高校院所与国际一流实验室、科技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平台和技术攻关联盟,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提升原始创新与前沿探索能力。


在应用技术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支持中试验证、技术转化、首台套示范的综合平台,同时充分引导新型科研机构、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资源协同联动,面向企业开放公共技术平台,让企业共享研发设施,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和时间周期,推动科研成果快速实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同时,通过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形成技术突破和产品化能力,打通“从0到1”和“从1到N”的关键环节。


在金融系统方面,要“合力”整合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母基金和产业资本,探索以科技成果、技术专利作价入股、增信的模式,充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完善债券、专项贷款制度,构建多层次、全周期、可持续的投融资生态,推动资本向早期、硬科技、长期项目配置倾斜,防止“一哄而上”“追风口”。通过互补联动,推动形成政产学研用资一体化融合的创新生态,全面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系统韧性。


另外,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还需要以系统性思维和前瞻性布局,逐渐探索“政策引领—科研协同—产业集聚—场景驱动”的特色发展路径。比如,深圳今年3月发布《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明确了“把握人工智能前沿发展态势”“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构筑富有吸引力的人工智能人才集聚地”等目标。在具体实践上,AI已经在深圳的工业生产场景深度渗透,近200个“城市+AI”应用覆盖政务服务、医疗、商业等社会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鹏城云脑等算力基础加速推进,算力券、语料券、模型券的发放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一系列开放生态使产业规模与企业数量双增长。


综上所述,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已步入系统化建设的新阶段,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持续推动,也需要地方探索的深耕细作。相关区域城市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经验表明,唯有以全链条协同为基础,以政策机制创新为引擎,以实际应用需求为牵引,才能真正打通人工智能发展的全路径、全生态、全场景。



袁冉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原标题为《汇智聚力,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


GBA Review 新传媒

校对 | 詹蕴第 

排版 | 王旭烨 

初审 | 王炳云 

终审 | 冯箫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