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以开战,对许多国家而言是风暴临近,但对克里姆林宫,却是另一种形式的“沉默利好”。原油价格一夜暴涨,军事资源开始重分,美国向乌克兰本该调拨的拦截导弹,现在正飞向以色列防空阵地;而西方舆论的聚光灯,也从顿巴斯战壕悄然滑落到霍尔木兹海峡。战争的坐标移动了,对俄罗斯而言,短期内似乎只需静观其变,便能多赢数局。
但利好终究只是表面。真正令莫斯科警觉的,是德黑兰这位“共犯型盟友”正陷入一场几乎不可控的地缘吞噬。伊朗,不是叙利亚。它不是那个可以在黎凡特雨夜悄然“切割”的盟友。它是俄罗斯在中东最重要的安全支点之一,是反制美国全球压力体系中的东翼配重。伊朗若衰,俄在中东将失去唯一能够抗衡美以沙铁三角的杠杆。
叙利亚内战中,克里姆林宫曾果断止损,将摇摇欲坠的巴沙尔政权“安全降落”在可控边缘。如今,若伊朗走上同样轨迹,俄罗斯将再无战略缓冲。毕竟,失去阿萨德,只是失掉一个盟友;而若失去伊朗,便可能失去整个中东的棋盘。
问题是,俄罗斯还能为伊朗做什么?
工具箱有限:硬选项不硬,软手段发虚
从克宫的角度看,介入伊朗局势的“选项卡”一页翻过一页,越来越像一套旧日棋谱。
外交谴责?当然得有。6月以来,俄罗斯已多次在多边场合强烈批评以色列的空袭行动,并在联合国安理会力挺伊朗提出的调查诉求。但空洞的谴责,是所有中等强国最后的遮羞布——没有任何一场战争能被“严正交涉”所终结。
军援?理论上是可能,但现实却令人踟蹰。俄军自身在乌克兰战场上兵力拉扯、军火紧缺。更何况,向伊朗提供公开或大规模军事援助,无异于直接挑衅以色列,甚至可能触动美国“红线”。俄罗斯愿为叙利亚承担的风险,在伊朗这里,就不再那么轻松了。
情报支持,是最可行的那一项。莫斯科与德黑兰在反恐、能源与防空系统方面早已有密集合作。过去三年,伊朗无人机大规模投入乌克兰战场,便离不开双方在测试与数据反馈上的深度协同。这种“暗流互惠”如今可能成为唯一可以不被明火执仗地持续的选项:继续提供情报、技术、卫星图像,以及某种意义上的电子战建议。
调停者身份,或许才是普京真正感兴趣的角色。
普京的中东赌局:想握的手太多,能握的太少
当美国一边紧急向以色列空运弹药,一边又劝以色列“适度克制”,克里姆林宫嗅到了调停的缝隙。作为过去唯一能同时与以色列和伊朗高层通话的国家元首,普京试图重启他在叙利亚危机中所尝试的“双重平衡”:既不彻底倒向德黑兰,也不与特拉维夫翻脸。
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在6月16日的表态,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俄美正就伊朗局势进行非正式磋商。虽然没有提及具体谈判路径,但外交对话的存在本身,就说明莫斯科正在尝试突破制裁包围圈,重建“危机调解者”身份——尤其是在欧洲舆论对拜登政府中东政策愈发质疑之时。
但调解者这条路,并不好走。以色列清楚地知道,俄罗斯与伊朗情报互通的现实。美国虽然短期在乌克兰上得以喘息,但若发现俄罗斯暗助伊朗,必将对其“战略自治”加以打击。况且,这一次,俄罗斯的调解身份可能并不像叙利亚那般能被接受——那时俄罗斯手中有赫梅米姆空军基地,有“反恐合法性”;如今,只剩下困于乌克兰的现实和西方制裁的重压。
即使普京与内塔尼亚胡私交尚存,但这份“私交”能否抵住政坛现实?以色列从未对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实施实质性制裁,但如今,面对德黑兰导弹的呼啸,特拉维夫的容忍阈值正被迅速压缩。
从中东寻回全球叙事权:俄美关系的残火未熄
对普京而言,如果能在这场伊以战争中扮演调停者,哪怕只是象征性地促成一次“战术性停火”,都有可能重新撬动俄美关系的舆论支点。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克宫始终试图避免与美国陷入“全面断交”,而是维持最低限度的技术性沟通——从粮食协议到间谍交换,从核军控机制到中东稳定,都有这种残余渠道的影子。
现在,如果特朗普愿意恢复对俄的战术合作空间,或者至少在伊朗议题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对俄罗斯而言就是一场战略胜利。普京在过去七年深谙一个真理:真正的对手,必须被逼到墙角才能谈条件。
但墙角不能是德黑兰的废墟。
伊朗的危局:醒来者生,等人者亡
克里姆林宫可以调解、可以提供情报、可以维持平衡,甚至可以发起舆论反击。但真正能决定伊朗命运的,仍然只有德黑兰自己。
当今之伊朗,既不是1967年的埃及,也不是2003年的伊拉克,更不是被战火扯碎的叙利亚。它仍有战力、仍有产业、仍有民众。问题是,在遭遇“战略围猎”的时刻,是否还有足够的政治定力与国家共识,完成自我稳固?
真正的纾困,从来不在别国工具箱里,而在自己的心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