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梅内伊已死?传言四起,内塔尼亚胡一句模糊回应却耐人寻味

当伊朗的高级将领一个个倒下、科研中枢接连中断,以色列这一轮定点清除行动似乎已经将德黑兰的神经切开了一层。但人们仍然在问:为什么至今没有听到关于哈梅内伊的动静?这位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最高领袖,似乎成了以色列最“客气”的漏网之鱼。

不,客气的并非以色列。几天前,网上开始流传“哈梅内伊已经遇刺身亡”的消息,说他在被撤离至德黑兰东北方向的一处地下掩体后,仍被以军导弹精准锁定,身亡于空袭之中。消息来源?一家叫“希腊记者网”的门户,既不在主流媒体版图之内,也缺乏任何实质信源。事后,以色列与伊朗官方双双否认该消息,美国方面则披露了一层更加耐人寻味的内幕。

据美国媒体披露,以色列并非没有提出过刺杀哈梅内伊的设想,只是在计划提交至白宫后,被特朗普本人叫停。原因没有透露,但以色列随后矢口否认曾拟定类似方案。至于这之间的权力博弈、外交筹码,双方都选择了沉默。

然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随后还是释放了危险信号。他对媒体公开表示,不排除未来刺杀哈梅内伊的可能性。与之同步,以色列国防军的表态也耐人寻味——哈梅内伊不在“豁免名单”之上,一切“取决于具体情况”。这些模糊的用语背后,藏着更多的是试探与震慑,而非明牌开战。

图片

神权顶点的“唯一限制”

英美媒体迅速跟进。英国《每日电讯报》援引数位中东研究员观点称,哈梅内伊之所以至今未成为暗杀目标,不是因为他神秘,而是因为他身上的一纸教令——禁止伊朗发展核武器。

这项宗教法令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次会议上,哈梅内伊明确提出,制造与使用核武器违反伊斯兰教义。这份教令在技术层面几乎成为伊朗核计划的“宪法”。甚至到了2024年,伊朗国家安全高官卡迈勒·卡拉齐仍公开表示,伊朗完全具备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但唯一的限制是来自最高领袖的宗教命令。

换句话说,哈梅内伊不是核弹的助推器,而是最后的刹车。讽刺的是,在以色列眼中,他可能比任何伊朗强硬派都“可控”。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西方在分析以色列的行为时,始终强调一点:一旦哈梅内伊死于非命,真空地带必将迅速被革命卫队中的强硬派填补,那些多年主张“用核武自保”的人,才是西方真正忌惮的对象。对于以色列而言,与其对一位温和派的神权掌门人下手,不如维持现状。

神圣化的悖论:刺杀与烈士制造

美国《国会山报》的分析则更进一步,指出以色列目前主打的定点清除逻辑并不适用于哈梅内伊。

不同于真主党领袖那样的政治人物,哈梅内伊是一位宗教权威,是伊朗政教合一体制的灵魂。他的死亡不太可能引发民众恐慌,反而极有可能被包装为“殉道者”神话,直接唤起什叶派的集体复仇意识。换句话说,刺杀他不是打破权力,而是替敌人制造烈士。

这才是以色列和美国真正“犹豫”的地方:打死一人,唤醒一国信仰机器,是否值得?而一旦引发报复链条,中东将再度陷入失控状态。所有核协议、制裁博弈与地缘政治算计,都将灰飞烟灭。

情报的投机,政局的豪赌

但以色列向来不会只为战略稳定而克制自己。尤其是当前的内塔尼亚胡,比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赌徒。

半岛电视台在近日的深度调查中披露,以色列空袭伊朗的合法性基础本身就极其薄弱。国际原子能机构近期的报告并未明确指出伊朗已经制造核武,而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此前更在国会亲口承认:哈梅内伊并未授权重启核计划。

换句话说,西方拿出来当作“合法理由”的情报,连自己都知道撑不起战争正义的门面。

在这一背景下,以色列悍然撕毁与哈马斯的停火协议,又发动对伊朗的空袭行动,本质上更像是内塔尼亚胡对国内危局的反应。他要的不仅是战略主动,更是政治喘息。

一方面,他正面临极右翼联合政府内部的持续质疑,若不继续打仗,很可能遭遇逼宫;另一方面,司法系统正加速推进对他本人贪腐指控的审理,战时状态是他推迟问责、转移舆论的最佳挡箭牌。

于是,一场“外科手术式”战争就这样展开,不为和平,不为安全,只为一个政客的执政续命。

静默下的危险风暴

以色列至今未对哈梅内伊下手,也未承认有此计划。但值得警惕的是,他们从未承诺过“不会”。相反,不论是内塔尼亚胡的“保留选项”,还是军方“视情况而定”的口径,都在释放一个信号——这一代宗教领袖,终究只是一个可以被“计划”的变量。

而对于伊朗而言,神权体系最大的软肋恰恰不是外部打击,而是内部继承问题。一旦哈梅内伊遭遇变故,谁将接管他的权力?是否仍能压住军方的核野心?能否在信仰合法性上取得共识?这三道问号,每一道都指向伊朗政体的核心裂缝。

中东的静默从未代表平静,而每一个被否认的传言,都可能在数周之后成为真相。此刻,哈梅内伊仍在——但下一次,我们是否还能看到“否认”?这,是德黑兰比以色列更担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