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通讯》专访鲤城区委书记王克思:保护利用并重 ,全力建设世遗典范城核心区

图片

今天
中共福建省委主管主办的
《海峡通讯》刊登了对
鲤城区委书记王克思的专访
图片
图片
图片

保护利用并重

全力建设世遗典范城核心区

——专访中共泉州市鲤城区委书记王克思

鲤城区是泉州市中心城区和文化核心区。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2处遗产点有8处分布在泉州古城,古城整体纳入世界遗产缓冲区管理。鲤城区如何统筹古城保护与发展,建设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核心区?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共泉州市鲤城区委书记王克思。


图片

王克思(左三)在泉州古城调研街区改造及业态引导工作




保护为先  系统推进




《海峡通讯》记者:去年,泉州古城获批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建设世遗典范城核心区提供了基础支撑。请您谈谈创建示范区的整体思路。




王克思:历经近20年的努力,泉州跻身世界遗产城市,系列遗产上升为世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并提出建设“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目标。鲤城作为核心区,必须扛起使命担当,用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创建示范区是建设世遗典范城核心区的题中之义,也是短期目标。


  创建过程中,我们围绕“世遗泉州海丝文化及活态古城整体传承发展”总体目标,依托泉州古城丰富文物古迹、多元文化传统、持久城市活力以及共治共享的长期保护管理实践积累,系统实施“建好管理机制、护好文物文脉、讲好世遗故事、过好古城生活、抓好产业发展”5类主要任务。其中,建好管理机制要形成顶层协调、部门协作、社会共建、保用同频的“活态世遗古城共治共享”系统管理机制;护好文物文脉要着力构建保护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讲好世遗故事要打造主题鲜明、架构完整的世遗宋元古城展示与体验系统;过好古城生活要营造生活舒适安全、文化活态传承的美好家园;抓好产业发展要实现产业发展有助于古城文化传承,满足居民现代化生活需求。


  5类主要任务细化为19个重点项目,纳入文物基础工作夯实工程、文物本体保护工程、文物及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文化遗产资源活化工程、文化传播交流工程等5个项目包,并从组织协调、人才队伍、要素投入、共建共享等4个方面进行保障。这些工作正在全面系统推进,将推动古城整体保护、活态传承、价值彰显,助力泉州世遗古城稳步迈向古今辉映、历久弥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及世界遗产城市精细化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协同协作  共治共享




《海峡通讯》记者:建设世遗典范城核心区是系统性工作,请您结合深度参与泉州申遗的经历,谈谈工作推进中需要把握的重点。



王克思:早在200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亲自研究部署泉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泉州市政府工作期间,我有幸参与这项全市“1号工程”,2021年换届到鲤城工作,经历过申遗,又正在全力建设世遗典范城核心区,深感责任重于泰山。工作中,要注重做到三个“坚持”:


坚持高位推动。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世遗古城是市、区两级的共同任务。要遵循法规,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古泉州(刺桐)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泉州文化遗产管理、文物保护利用三年行动方案等专项规划,多规合一、规范保护。要向上借力,争取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支持,由市委市政府主导全局,从地方性法规、整体规划、保护利用机制、产业发展、城市品牌营销、文化传播等层面系统推进,配合构建“指挥部+属地政府+N个国企”运作模式,积极参与古城保护项目建设运营。要全区统筹,将建设世遗典范城核心区作为发展战略,明确思路举措,举全区之力推进,在城市治理、业态、服务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当好古城“主人翁”。区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与市指挥部密切协作,重点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涉及群众工作、征收等地方事务。


  坚持凝聚合力。就是要将官方、机构、民间等各方面力量用起来。政府主导保护,要把握泉州世遗活态特征,推行整体保护,强化日常巡查、常态监测。我们实施的省级文物保险项目,是全省首个覆盖国家、省、市三级文保单位的项目。要坚持专业主导。泉州申遗过程中,专家顾问、专业团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同样需要依靠学术力量引领价值研究,深入开展考古研究、文物保护、环境整治等工作。古城高密度分布着8处遗产点、57处文保单位、7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600多栋古民居,还有大量遗迹仍叠压保存于地下,需培育引进技术人才、团队进行创新实践,特别要使用VR/AR等手段完善文物电子信息档案,搭建古城保护利用综合平台,建设“云上古城”。要畅通共建渠道,吸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团体、居民群众、志愿者、台胞侨亲、企业家等积极参与,汇聚社会力量。


坚持共治共享。就是要利民惠民,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几年,群众的态度从最初的担忧、观望转变为接受、拥护,主动参与古城共建共治,让我们十分欣喜。最受群众认可的是,践行“活态保护”,按照“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魂留乡愁”的理念,实行古城保护3.0版。从金鱼巷、中山中路等试点工程开始,古城始终保持“原汁原味”,群众配合度越来越高。泉州古城传承千年,成为“世界的古城”,格局视野和认识高度上的变化,大大激发了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增强了文化自信,让海丝精神深深根植于人民之中。最具现实意义的是,群众获益。我们保留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保护历史风貌,存续传统民俗,修缮街巷管网,布局公共文化空间,让广大群众深切感受到生活舒适便利,更多人从就业服务、商业活动、租金收益、房屋升值中得利,真正实现“群众得实惠,古城得保护”。




文商旅融合  精细化服务




《海峡通讯》记者:产业发展是建设世遗典范城核心区的重点,近年泉州古城旅游业态率先爆发,已经成为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下一步,鲤城将如何持续做好文商旅服务?




王克思:保护传承永远在路上,文商旅融合刚刚开始。文商旅融合发展是鲤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2024年世遗古城游客数量超过1200万人,游客来源呈现圈层扩散,省外游客占比超过75%,境外游客超过13万人。世遗古城散发的魅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对照“3年成为国内旅游目的地,5年成为辐射东南亚的旅游目的地,8年成为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我们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下一步将重点抓好3项工作:


坚持“大景区”谋划。坚持将世遗古城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深入实施文商旅融合战略,优化住宿、交通等旅游配套,引导商家业态,在古城保护和发展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守护古城“烟火气”。


落实“五个一”抓手。建设“一基地”,即传统工艺美术+时尚产业创新基地,传承复兴泉州37项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推动其与时尚产业深度交互,在创意、品牌、文化、技术、产业等方面实现传统与时尚融合发展。以“刺桐宴”为品牌办好“一桌菜”,策划系列美食,打造“古早味”“时尚味”等美食街区,创建世界美食之都核心区。以“刺桐四季”一台戏为基础,组织各类文艺团体从小场景到大场合编排,推动“闽南戏窝子”商业化升级。打造宋元文化、信俗文化、海商文化、3D演艺等“一系列场景”,促进文化与街区深度融合。持续构建海丝、生肖、民俗、姓氏等“一系列文化IP”,通过“IP+活动”“IP+文创体验”全面提升文化影响力。


丰富“七个小”业态。当前更多游客已经从古城“景点游”转变为“城市漫游”,走进大街小巷、深入市井生活,深度体验世遗魅力,旅游体验更深刻。鲤城将细化制定古城业态引导清单、负面清单,合理布局“小博物馆”“小非遗馆”“小艺文馆”“小剧场”“小酒馆”“小茶馆”“小咖啡馆”等业态,游客或骑行或漫步,穿行大街小巷,与活态文化、市民生活交织在一起,感受最闽南国潮风的国际范街区,实现“入城即入景、旅游即生活”。


文|《海峡通讯》记者  吴载文 刘玉其







鲤城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编辑:林思敏
二审:郭巧燕

三审:蔡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