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袁永利,笔名山洼,西安市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经出版过散文集《纸上跳舞》《心魂笔记》、陇东民间剪纸考察手记《窗花里的故事》、陇东女事样态考察手记《油灯下女红,土炕上古经》.
油灯摇曳处,古经传千年 —— 陇东高原女红与古经的生命史诗
在陇东黄土高原的沟壑深处,一盏油灯曾照亮无数个夜晚,针线下的女红与炕头上的古经,编织着中华民族最鲜活的文化基因。袁永利所著《油灯下女红 土炕上古经》,以十年田野考察之深耕,揭开郭玉梅、陈淑玲两位民间艺人的生命图谱,让藏于窑洞炕头的文化密码重见天光。这部凝结着黄土魂灵的著作,既是对即将消逝的传统技艺的抢救性记录,更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
一、黄土深处的文化活化石:当女红遇见古经
在陇东高原的土窑洞里,郭玉梅老人曾用皴裂的手展开一轴轴刺绣:《毛野人背媳妇》的粗粝线条里,藏着远古先民与自然博弈的想象;《老鼠娶亲》的布贴画中,渗透着农耕文明对生命繁衍的崇拜。这些看似朴素的手工艺品,实则是活态的文化标本 —— 纸缸上的 “莲里生子” 图案,延续着仰韶文化的蛙纹图腾;剪纸中 “扫天婆” 的动态造型,保留着巫术时代的祈雨仪式。
陈淑玲的线描画稿更似一部无字史书。她笔下的 “毛野人” 系列,既有兽性的粗蛮,又有人性的温情,这种矛盾共生的形象,恰是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的隐喻。而郭玉梅口述的《八个鸭子蛋》《人心不足蛇吞象》等古经,以稚拙的语言道破世情冷暖,比任何典籍都更直接地传递着民间智慧。书中记载的 “拍纸缸” 工艺,从废纸发酵到图案绘制,每一步都凝结着女性在物质匮乏年代的生存智慧,那些用烟盒金纸拼贴的花纹,是黄土女儿对美的执着追求。
二、窑洞炕头的文明根系:从岐伯 到香包的千年传承
陇东高原的文化厚度,在书中呈现为立体的历史分层。上里塬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石核,与郭玉梅剪纸中的 “毛野人” 形成跨越十万年的呼应;医祖岐伯的《黄帝内经》智慧,化作陈淑玲香包里的艾草药方。书中特别记载了双塔寺出土的 “千岁香包”,其莲花纹与郭玉梅的刺绣针法如出一辙,印证着女红技艺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战争文化的烙印同样深刻。范仲淹修筑的大顺城遗址,与郭玉梅古经中 “毛野人抢亲” 的情节相互映照,揭示出边塞生活对民间叙事的塑造。而周先祖 “教民稼穑” 的传说,则在 “土窑洞” 章节中具象为窑洞建造的智慧 —— 这种 “见树不见村” 的建筑,既是对黄土特性的极致利用,也是农耕文明的生存哲学。书中关于 “扫天婆” 剪纸的记载尤为动人:当连阴雨肆虐时,女人们用红纸剪出跨步欲飞的纸人,口中念诵着 “扫帚扬得高,雨水快快消” 的歌谣,将对自然的敬畏化作指尖的艺术。
三、口述史里的女性史诗:两位老人的生命与传承
郭玉梅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活态民俗志。从富农家庭的闺阁绣女到窑洞主妇,她的刺绣从 “忠” 字纹样到《百古图》,折射着时代变迁。书中记录她因腿疾辍学却未放弃女红,在油灯下为孙子剪 “毛野人” 纸人时,剪刀与红纸碰撞出的声响,恰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陈淑玲的故事则充满传奇色彩,被铡刀切断的手指仍执着于刺绣,她口述的 “毛野人害货郎” 故事,将苦难经历转化为艺术表达,展现出民间艺人惊人的生命韧性。
传承的脉络在书中清晰可辨:郭玉梅的女儿安春霞将母亲的古经转化为布贴画,在香包节上惊艳亮相;陈淑玲的孙子为奶奶的画稿标注文字,让口传文化有了文字载体。这种代际传递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基因的重组 —— 当安春霞用现代设计重构 “老鼠娶亲” 时,传统图案便有了新的生命维度。
四、即将消逝的文明微光:一部著作的抢救性意义
在塑料用品遍布窑洞的今天,郭玉梅的纸缸、陈淑玲的线描稿已成稀缺之物。书中记载的 “炕头古经” 场景 —— 母亲在油灯下为孩子讲述 “王祥卧冰” 的孝道故事,如今已很难在陇东见到。作者袁永利历时十年跟踪记录,用影像与文字定格下这些正在消逝的文化图景,正如他在后记中所言:“郭玉梅老人带着远古的信息来,又带着远古的信息走,她本身就是一尊化石般的文化体。”
这部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对技艺的记录,更在于对文化生态的深层解读。当 “毛野人” 故事仍在窑洞回荡,当剪纸的纸屑落在土炕的缝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如何用最朴素的方式保存文明记忆。正如书中所述,女红与古经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艺,而是黄土高原人 “养人养古经” 的生存方式,是刻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五、阅读建议:在文字中触摸黄土的温度
翻开这本书,建议先跟随 “土窑洞” 章节的描写,想象自己走进郭玉梅的窑洞 —— 土炕的温热、油灯的昏黄、纸缸上褪色的牡丹,这些细节会让后续的女红与古经故事更具质感。读到 “毛野人” 系列故事时,不妨对照书中的剪纸图片,感受民间艺人如何用夸张的线条传递生命哲学。而对民俗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可重点关注 “郭玉梅家族口述史” 章节,那里藏着最真实的陇东生活图景。
《油灯下女红 土炕上古经》不仅是一部民俗志,更是一首献给黄土高原的抒情诗。当我们在书中看到郭玉梅老人用红筷子诱骗 “毛野人” 的智慧,看到陈淑玲在病痛中仍坚持刺绣的执着,便会懂得:真正的文化,从来都活在普通人的生命里。这部著作让我们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得以触摸黄土的温度,听见千年古经的回响 —— 那是我们文明的根脉,是永不熄灭的精神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