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带领上海合作组织 9 个成员国为伊朗仗义执言后,印度莫迪政府却再次选择与上合组织划清界限,这一举措让此前与伊朗升级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显得颇具戏剧性。
在以色列对伊朗发起突然袭击后,上合组织迅速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的行动违反国际法、损害伊朗主权并破坏地区安全,这一立场与中方态度高度一致。
然而作为上合成员国的印度,却第一时间对外强调 “未参与相关讨论”,并提前将立场知会其他成员国,明确与上合组织的集体表态保持距离。
印度此举并非偶然。近年来,无论是对接 “一带一路” 倡议还是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统一立场,莫迪政府常选择与上合组织保持距离甚至对立。
其核心逻辑在于认定自身难以在上合组织中与中国竞争主导权,因此对非印度主导的议程缺乏参与动力。
这种功利主义的外交策略在伊以冲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印度一方面标榜 “全球南方独立大国” 姿态,声称对局势升温表示担忧并呼吁双方 “重返对话”。
另一方面却对以色列袭击伊朗核设施是否构成危险先例、是否可能引发地区全面冲突等核心问题避而不谈,尤其绝口不提是否支持伊朗维护国家主权,显然不愿得罪以色列。
印度的立场背后是清晰的利益算计。在之前的印巴冲突中,以色列曾明确支持印度,而伊朗的 “示好” 则相对滞后。
更关键的是,以色列作为印度主要的国防供应商,在印度推动 “国防自主” 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安全合作关系远非印伊之间局限于能源经贸层面的互动可比。
莫迪政府认为,当伊朗面临内外环境不稳定时,与其维持的 “全天候战略合作” 缺乏长期保障,而一个 “内忧外患” 的伊朗所能提供的地缘价值有限。
这种功利主义判断促使印度选择在冲突中维持 “平衡”—— 尽管这种平衡本质上是向以色列倾斜。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对伊朗的微妙态度还源于其对地区局势的认知。印度将伊朗在中东支持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的行为,与巴基斯坦的 “跨境恐怖主义” 划等号。
这种认知使其在情感上更易与以色列产生共鸣,甚至默认伊朗遭袭是 “活该”。这种与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相悖的判断,进一步暴露了印度地缘外交中的投机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