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大学教师困在学生论文格式里
“必记本”注:本文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肖燕雄(1965年6月生-)湖南新宁人,首发公号“为三新肆意说”,特此分享。说起毕业论文指导,那可是在念一本日趋复杂的经书。经书的内容可以忘却,但念经的种种程序万万不可轻视,即,形式如果能够做到十分,决不只做九分,而且,越是细微之处越能见精神。
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开头几年,对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形式还没有过多要求,只要标题、摘要、正文、注释等核心要素齐全,外加比较工整的书写或打印便可。指导老师们看重的是论文的内容怎么样,而不是形式统一得怎么样。指导过程中也没有一系列的繁文缛节,学生报一个题目给导师,经同意后就开始写,优秀者不需导师指导,一稿就过;碰到问题者,可能需要导师指导一两轮,写上个二三稿。内容过关后,学生仔细誊抄或者打印出来交给导师,导师给出评语,记个分就完事了。重视学生论文的指导程序和形式,开始于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期教育部对各高校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而十年以后至今的两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以及教育部对高校各类专业认证活动的推广更是强化了对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细化检查,进而促使各高校及其下属单位攀比式地不断营构各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自查自纠体系和达标细则。在水平评估之后,所有高校都对本科毕业论文档案材料做了详尽规范,除论文正文以外,增加了开题报告记录、指导教师成绩评定表、论文答辩记录等前置表格。在开题报告和论文答辩记录里,要求秘书必须记下开题、答辩现场师生之间的三问三答内容。对于论文的评价,后来又细化为指导教师的成绩评定和——同处一个指导小组内的任意指定的一位——评阅教师的成绩评定。后来,一些学校还要求在参考文献和致谢后面附上一篇与论文内容有关的、至少五千字的外文资料以及对它的中文翻译。最近两年,这些学校分别废除了评阅教师的成绩评定和外文翻译这两个一前一后环节。在最近一轮审核评估之后,一些大学的二级学院根据评估专家的意见,又从三个方面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评阅工作做了充实性要求。早就有规定,指导老师不能在开题报告中只写“同意开题”四字,必须写出同意开题的具体依据;这一次,“指导小组意见”一栏中小组长的意见也要同样操作。同理,论文答辩中的小组意见,也不能只写“同意以上意见,答辩通过”或者“答辩表现良好,答辩通过”等,而是要写出给予通过的具体原因。在《指导教师成绩评定表》中,“指导教师评审意见”被引导性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选题是否恰当、是否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查阅文献能力如何,研究方法和手段是否得当,论文写作水平、写作规范怎样等等,并在这些文字最后写上“同意参加答辩”作为定性语。为了了解本科论文指导全貌,我要求一位身处三本学校(以下简称B校)的朋友将他指导学生时的一些经历发给我,以作为田野观察数据,比较它们与我所在的211高校(以下简称A校)的论文指导程序和形式的异同。A、B两所学校都使用“格子达毕设(论文)管理系统”完成毕业论文指导的所有步骤,它们在系统中设置的栏目(步骤)大同小异,相同者都有:选题管理、过程文档管理、论文管理、答辩管理、成绩与归档、系统管理;不同处在于:B校系统另设盲评与推优、统计报表等栏目。在过程文档管理、论文管理栏目之下也有不同,B校比A校分别多出了两个、一个环节的内容。根据这些管理程序,A校指导教师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四个环节:指导、审批开题报告,指导、评阅答辩前论文,参加、指导论文答辩,审查、通过答辩后终稿。但是,B校在过程文档管理中要求,指导教师除了开题报告管理、过程指导记录(必须有8次)、申请修改管理之外还要做好任务书管理和中期检查管理工作,其中任务书的撰写指导颇为庞杂,几乎包括了论文的所有方面,如选题、框架、文献、格式、时间节点、学术道德等;在论文管理环节,B校在答辩前论文和答辩后终稿管理之间插入一个答辩前定稿环节,所谓答辩前定稿就是要求在指导教师对答辩前论文给出成绩的基础上,还要请一位评阅教师打分、一位教师盲评,评阅教师和盲评教师都通过了才能定稿。如此,B校指导教师要履行指导、审查/审批的程序包括了八个方面:确认论文选题、审批任务书、通过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通过答辩前论文、通过答辩前定稿、通过答辩后终稿、通过答辩。这八大环节还不包括指导教师平时看论文稿、给出修改意见、催促有拖延症者按时完成任务等。为了履行八大程序,教师光是困在系统里批阅、审查、撰写意见的时间就难以数计,特别是对答辩前论文写作评价意见还得至少两百字,另外,在答辩前定稿时如果与评阅老师的意见不一致时,如何让学生很好地适应和理解,也是不容易的事。为了配合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抽检,各高校对于答辩后终稿的提交增加了一个环节,即要求指导教师认真比对论文word版本与PDF打印版本、PDF抽检版本,看三者是否完全一致,看学生是否对抽检本做好了匿名处理。除这些之外,B校每位指导教师还要对本组以外的答辩前定稿论文进行盲评,任务量在二十篇左右。在论文答辩环节,A校做得不太认真实在,所有学生全部一次性通过,只是对一些问题较多的论文要求做出重大修改;B校要求比较严格,第一次答辩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通过,要求他们回去立即修改,准备二次答辩,不过,最后并没有重新组织人员“二辩”,而是让学生将修改过的论文交给指导教师审阅、通过即可。任何检查——包括论文检查——不外乎内容和形式检查。反过来说,现在毕业论文将形式做得如此密不透风,也正是为了应对检查。内容可以不细究,但形式一定是扑面而来、躲也躲不过去的。而且,内容上越是发虚,形式上便越要做得周密、繁复,以至完美无缺。这样,便可以推脱说,我们已经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了学生,只是因为学生本身的问题而无法达致理想目标而已。这便更加使得任何检查都将形式放在了第一位置。于是,协同作战成了“阵地防守”的不二法门,即,自上至下的大大小小雪花片都是同谋者——尽管其中有主动、被动之分,更有迫于无奈的选择者。这近乎无解,特别在AI时代,论文的尽头更是无尽的检查,而所有的检查都推向形式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