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6月17日,中国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新疆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时神秘失踪,留下了一张简短的字条:“我往东去找水井。彭。6月17日,10点30分。”自此,他再也没有出现过。
时至今日,过去的四十多年里,关于彭加木失踪的原因仍然众说纷纭。
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是荒漠中的荒漠,是曾被列为军事禁区的核试验场,是埋藏着楼兰古城的历史宝库,也是无数探险家和科考工作者心中的圣地。
45年前,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就是在罗布泊考察时不幸失踪,永远地消失在那片沙海中。
彭加木(左)在新疆考察时留影。
彭加木在罗布泊失踪的消息震惊了1980年的中国,国家曾组织了前后4次大规模的寻找,却始终没发现他的任何踪影。在此后的若干年里,许多敬仰彭加木的民间人士自发组织探险队,到罗布泊寻找彭加木,也都以无果告终。
彭加木的失踪成为20世纪世界科学界之谜,三十多年间,许多当年的亲历者都曾回忆过他失踪前后的事情,坊间也传出许多关于他失踪经过的版本。然而时至今日,彭加木的遗体没有找到,他的失踪之谜也没有解开。
沙漠飞来的噩耗
1980年6月2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里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
此时,距离彭加木失踪已经是第7天了。
也是在那一天,原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所长、时任罗布泊科学考察队副队长的夏训诚,在从北京返回乌鲁木齐的火车车厢中,听到了这个令他无法相信的广播。
2017年记者采访夏训诚时,他已经83岁了。在北京的家中,当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唏嘘不已。
“当时全车厢的人都一下子安静了,我更是不敢相信,彭加木是我的战友和同事,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赶快赶回去,到现场去找他,救他。”夏训诚说。
事实上,夏训诚当时本该和彭加木在一起。他们一起筹备了赴罗布泊的科学考察队,并制定了三期考察计划,夏训诚任副队长,彭加木任队长。但是就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夏训诚突然接到了中国科学院的通知,让他参加考察团,赴美国进行沙漠考察。
在征求彭加木意见时,彭加木态度鲜明地劝说夏训诚赴美考察,不能失去难得的好机会。“他还说,从长远看,这次进入罗布泊的项目考察,关键性的专业考察是在来年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夏训诚回忆道,彭加木随信寄给他一百多张此前中国考察队在罗布泊拍摄的幻灯片,他建议夏训诚把这些照片带到美国去,并告诉全世界: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已经踏上了罗布泊这块世界瞩目的神秘之地。
这些照片确实在当年的美国科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然而让夏训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多月后,彭加木永远消失在罗布泊,再也不能兑现和他的科考之约了。
1980年的中国,新闻传播还只限于报纸和广播,电视都尚未普及,发出第一篇关于彭加木失踪新闻报道的人,是新华社驻新疆分社记者赵全章。
1980年6月20日,赵全章到乌鲁木齐机场送人,新疆八一农学院的副教授徐鹏告诉他,自己无意间从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得知,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了。
这样的信息在当时是要严格保密的。出于记者的新闻敏感,赵全章在归途中,特地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门口下了车。他在新疆分院值班室核实了彭加木失踪的情况,写出了关于此事的第一篇新闻稿,但只是作为新华社内参报到了北京,并未准备公开发表。
由于是供领导看的内参,这篇新闻稿中提出搜索彭加木工作中的困难:只有一两架飞机,地面搜索人员也很不够,意在呼吁加大搜索力量。
翌日——6月21日,新华社社长穆青看了内参上这一新闻,当即决定:发公开稿。
经过中央领导批示后,新华社新疆分社在6月23日晚上,发出了关于彭加木失踪的第一条电讯。在此之前,中科院上海分院已经提前去看望了彭加木的夫人夏叔芳,让她心里有所准备。
第二天,全国的媒体都铺天盖地地以各种形式播发了这条新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进入罗布泊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时候,不幸失踪。
消息一出,举国震惊。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次寻找的毫无结果,彭加木失踪成了当时全国最牵动人心的事情。在彭加木失踪之处,附近的居民自发组织起寻人的队伍;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信雪片般地飞向新疆,一时间,彭加木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许多人为他的事迹所感动和激励。
然而,彭加木并不是第一个在罗布泊倒下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
在过去的100多年间,罗布泊一直被视为一片神秘的土地。从19世纪末开始,这里就曾吸引一批又一批中外探险家千山万水地来到此地,探究这片沙漠深处的秘密。死亡的威胁,也不曾挡住人们走近它的脚步。在彭加木失踪16年后,即将完成徒步穿越新疆罗布泊全境壮举的探险家余纯顺,在一场突然而至的沙暴中不幸遇难。
这片极具危险的“死亡之海”,为何具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