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当印度正被波音787坠机事件的阴霾笼罩,总理莫迪面临国内外巨大压力之际,中国传来的积极信号犹如一剂强心针。这场突发的航空灾难不仅牵动着印度社会的神经,更让美印之间的博弈与中方释放的善意形成鲜明对比,而背后交织的安全争议、经济需求与外交动向,正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
当地时间6月12日下午,印度航空一架波音787客机起飞后不足一分钟坠毁,机上242人仅1人幸存,地面亦有人员伤亡。事故视频显示,飞机起飞后未能持续爬升,高度骤降后失事,这一惨剧瞬间将波音公司推上风口浪尖。美国政府迅速表态“救火”,6月12日,美国交通部长肖恩·达菲与联邦航空管理局代理局长克里斯·罗切洛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未发现停飞波音787的即时安全数据”,并宣布派团队携波音与通用电气专家前往印度调查。这番表态被外界视为对波音的“紧急止损”——作为美国高端制造业支柱,波音787若被停飞,将直接冲击其声誉与出口经济,更可能引发全球航空产业链震荡。
但印度国内的情绪与美国的“淡定”形成反差。印度航空事故调查局已启动国际调查,莫迪政府组建高级别委员会审查,民众与舆论对波音安全性的质疑声浪高涨。毕竟,波音737系列此前事故频发,监管问题屡遭曝光,此次787的“致命失误”让印度航空业本就脆弱的信任雪上加霜。美国急于撇清关系的态度,更让莫迪政府陷入两难:若调查结果指向波音设计缺陷,是否敢挑战美国制造业巨头的“权威”?
就在印度因空难焦头烂额之时,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带来转机。6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证实,中印双方已同意加快恢复直航进程。他强调,“恢复直航符合双方共同利益,中方态度积极,希望印方相向而行”。这一消息对印度而言意义多重:从经济层面看,印度航空业因坠机事件遭受重创,市场信心崩塌,恢复直航能为其注入流动性——两国人员往来、经贸合作与旅游业的复苏,将直接拉动相关产业。数据显示,疫情前中印直航年均客流量超百万人次,复航后有望成为印度航空市场的“救命稻草”。从外交层面,这更是一份“及时雨”式的善意。莫迪政府正面临国内舆论压力,亟需通过外部合作转移视线,而中方释放的积极信号,为其在外交成绩单上增添了关键一笔。
美国在波音787事件上的立场,本质是一场“产业保卫战”。波音公司不仅是美国就业与出口的重要支柱,更与国防工业深度绑定,其全球市场份额直接关乎美国制造业霸权。因此,美国交通部在事故后24小时内迅速发声,强调“无直接安全问题”,试图将事件定性为“个案”,避免引发连锁停飞效应。而中方此时的“善意之举”,则凸显了中印关系的战略价值。自疫情以来,中印直航中断多年,此次复航谈判的加速,既回应了两国商界与民众的现实需求,也释放出双边关系回暖的信号。
值得关注的是,事件的时间节点颇具深意:美国刚力保波音787不停飞,中方就送上复航“大礼包”,这种微妙的时间差,既让莫迪政府在压力下获得喘息空间,也为中印关系注入了新的动能。后续调查若牵扯波音技术缺陷,美国与印度的博弈或将更趋复杂,而中方的态度,或许会成为平衡局势的重要变量。
印度波音787坠机事件仍在发酵,240余人的生命代价背后,是美国制造业的利益保卫、印度政府的危机应对,以及中印关系的微妙转折。当莫迪政府在舆论与国际压力下寻求破局时,中方释放的积极信号不仅是对双边合作的推动,更暗含着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相向而行”的智慧。而这场风波最终如何收场,波音787的安全性争议能否平息,中印直航何时重启,都将持续牵动全球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