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家渠市的大街小巷,有一支以红色精神为底色的车队——五家渠雷锋爱心车队。这43辆贴有雷锋标识的出租车,既是城市流动的风景线,更是传递温暖的“爱心驿站”。
成立9年来,这支由普通出租车司机组成的志愿服务团队,用一颗颗暖心服务诠释新时代雷锋精神,让“人人可学、处处可为”的志愿文化在这座城市扎根生长。
6月7日清晨6点半,五家渠市的天刚蒙蒙亮。雷锋爱心车队驾驶员王波早已把车擦得锃亮,将一瓶矿泉水、一包纸巾和几块巧克力放在副驾触手可及的位置。当天,该车队队员在各大宾馆、小区门口、各个考点免费接送高考学生。
这样的场景对车队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今年4月,青格达湖畔郁金香绽放,雷锋爱心车队的司机们又一次握紧方向盘,为五家渠吾家乐宝养老总院的60多位老人开启了一场特殊的“春游专列”。搀扶老人上下车、准备应急药品、全程陪同讲解……
从2016年成立至今,这支队伍每逢春节、学雷锋日、高考季等重要节点,总会准时出现在最需要帮助的群体身边。
“我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长大的。虽然人生走过了一大半,但学雷锋的道路没有尽头。遇到路人有难事儿就上前帮一把,让志愿服务成为习惯。”56岁的队长王忠说。
雷锋爱心车队将雷锋精神融入车队的每处细节:车内常年备有便民药箱、充电宝、勾车线;免费接送老人,高考季与学校对接“一对一”接送考生;遇到突发疾病的乘客分文不取直奔医院。最让大众称道的是,车队公开了服务电话和微信群,只要群众有急需,最近的“雷锋车”15分钟内必定赶到。
车队的发展史,恰是一部凡人善举的汇聚史。2016年,王忠和20余名“热心肠”的出租车司机组建雷锋爱心车队时,或许没想到这颗善意的种子会蓬勃生长。 “帮助别人时获得的快乐,比多跑几单生意更珍贵。”队员许元新说。
前不久,队员蒋子轩在后座捡到存有重要资料的手机,辗转联系失主未果后,将手机送至警务站。当焦急的失主打来感谢电话时,他只憨厚一笑:“换了谁都会这么做。”这样的故事在车队比比皆是……车轮碾过的轨迹,写满普通人的善意。
随着时代发展,雷锋爱心车队也在探索志愿服务的“进阶之路”。从最初的零星助人到如今形成制度化、品牌化服务体系,他们建立起“爱心档案”,为孤寡老人、残疾人士等特殊群体提供定期帮扶;推出“应急护航”机制,24小时响应突发需求;更将服务延伸至社区,开展反诈宣传、义务接送等多元化活动。
“学雷锋不是简单模仿,而是要让志愿服务更专业、更可持续。”王忠坦言,车队正从“凭热情做事”转向“用专业服务”,通过定期培训提升急救、心理疏导等技能。这种转变让温暖更有力量,让雷锋爱心车队的“红马甲”始终闪耀在城市需要的地方。
在五家渠,雷锋爱心车队的车轮仍在向前。他们用九年如一日的坚守证明:雷锋精神从未走远,它化作出租车顶闪烁的顶灯,化作老人赏花时的笑脸,化作考生赶考路上的安心,更化作整座城市向上向善的精神坐标。当43辆“雷锋车”日复一日穿行在大街小巷,他们不仅载着乘客抵达目的地,更载着新时代的文明之光,驶向人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