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专机落地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以最高规格迎接,哈空军全程护航,托卡耶夫本人亲自到机场接机,对中国和中哈关系给出了一句独一无二的评价。
随后中哈元首举行会谈,达成多项重要共识,也一定程度上,为次日的中国-中亚峰会奠定了基调。
【中方专机落地阿斯坦纳】
会谈期间,托卡耶夫上来就评价说,中方一直是哈萨克斯坦“非常尊重的客人”。他还特意强调,两国关系始终建立在友谊与合作的基础上,而且“中国从未伤害过哈萨克斯坦”。
这个评价之高,只能说相比之下,连普京都没这个份。
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地区体量最大的国家,与世界主要大国都打过交道,但能当得起这一特殊评价的,有且只有中国一个,这为中哈深化互信提供了天然的政治基础。
中方此访,对于哈萨克斯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哈国正处于国家战略转型的关键期,开始从一个资源出口国,逐步向能源技术中心国的角色转变。
在这一背景下,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合作结构自然而然出现了重大转变,双方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关系。
托卡耶夫去年就说过,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是他们外交关系的“典范”,他会充分利用好中哈互信的“全部优势”。
这些优势,体现在高水平的战略互信,基于“一带一路”的坚实合作框架,以及起到兜底作用的全面安全合作。
【中哈元首会谈之后,两国签署多项合作协议】
我们也能看到,中哈领导人会谈之后,两国代表团一口气签署了24份政府以及部门间合作文件,范围涉及能源、航空航天、数字化、医药等等。
而随后召开的中国-中亚峰会,多少也是在这一基础上拓展。哈萨克斯坦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合作,寻求整体转型,其他中亚国家何尝不想跟上这股东风?如今国际形势只能用“变乱交织”去形容,与中国保持长期合作,往往能提供稳定的预期和保障。
顺带一提,G7峰会也在这一时间段召开,因此在部分人看来,在阿斯坦纳召开的中国-中亚峰会,颇有和G7“打擂台”的意思,不过这就纯粹是为了制造噱头强行关联了。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出发点始终是“平等互惠”,既不谋求地区领导,更不会刻意经营势力范围,这种做法,和美欧国家,乃至于俄罗斯都是格格不入,但这却精准切中了中亚国家在地缘外交上的最大需求。
对俄罗斯来说,中亚地区是不能轻易割舍的战略纵深,必须从经济、安全、外交等层面,持续加强联系。
【托卡耶夫对中哈关系给出一句特殊评价】
但因为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综合体量存在差距,很多时候往往是俄罗斯占据主导权。
长期下来,中亚地区就被打上了“俄罗斯后院”这么一个标签,对于这种情况,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中亚五国,都很有意见,因为这不利于自己利用地区枢纽地位,在东西之间左右逢源,更不想绑死在俄罗斯这一条船上。
平心而论,中亚国家在很多地方,都离不开与俄罗斯的合作,但在主权安全问题上,先天对俄罗斯有一层防范心理。
俄罗斯长期拿大家都是苏联成员这层关系说事,也只会起到反作用,这正应了“过犹不及”的道理。
再说了,哈萨克斯坦带头进行国家战略转型,俄罗斯现在是爱莫能助,只有与中国发展合作关系,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其他中亚国家,也是差不多的想法。
【中方此访,对哈萨克斯坦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西方也在对中亚地区发动外交攻势,重点对准哈萨克斯坦。因为后者在中亚地区体量最大,一举一动都能产生“风向标”效应。
只是中亚地区的发展潜力,并不是美欧优先看重的,核心目标是渗透中亚,将后者打造成遏制中俄的地缘政治工具。
说白了,美欧还是下意识地将中亚地区视为中俄的“后院”,这种认知天然存在偏见,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外交上的误判,无法和中国一样,精准抓住中亚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地缘外交上的几个主要痛点。
【中哈谈完,也为第二天的中国-中亚峰会奠定了基调】
中亚国家可以接受中美俄等国在这里开展良性竞争,这有助于它们抓住历史机遇,推动多元化外交,对与俄罗斯的关系进行再平衡。
但如果西方执意要以中亚为战场,与中俄进行所谓的“战略博弈”,势必会损害中亚国家的战略利益。这种情况,是哈萨克斯坦等国不乐见的。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就成为一个关键的变量,我们也准确把握到了中亚国家的这一需求,中国-中亚峰会应运而生,成了我们与中亚五国深化合作的全新平台。
和中亚国家一样,中国也不希望中亚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角斗场”,这样并不利于“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的推进。所以双方的战略诉求,是高度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