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以来,随着气温和湿度升高,红火蚁、毒蛇、蜱虫等危险生物进入活跃期。近期,我市公安、消防等部门已接到多起市民求助的警情。
暑假将近,正是出游踏青、亲近自然的好时节,市卫生健康局提醒广大市民和游客,外出时应提高警惕,提前了解这些常见危险生物的习性,掌握科学的预防和急救方法,确保平安出行。
预防红火蚁咬伤
避免赤脚在草坪、农田、荒地上行走
红火蚁是一种具有较强攻击性的昆虫,被红火蚁咬伤后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建议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应避开红火蚁活跃区域,如草坪、农田、荒地等,特别要注意避免赤脚行走或坐卧。红火蚁巢穴通常呈现土丘状,一旦发现切勿触碰。
进行野外活动时务必做好个人防护,穿着封闭式鞋子、长袜,并将裤脚扎入袜子内形成物理屏障。
可在鞋裤上喷涂含避蚊胺(DEET)的驱虫剂增强防护效果。
在居住环境方面,应及时清除周边垃圾、杂草等,减少红火蚁的潜在栖息地。
红火蚁巢穴周围的土包,仔细看右下角。图源:科普中国
红火蚁叮咬后可能出现以下典型症状:被叮咬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灼痛感和红肿,继而可能发展为水疱或脓疱,存在继发感染的风险。部分人群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瘙痒、荨麻疹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喉头水肿、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状况,需立即进行医疗干预。
若不慎被红火蚁叮咬,应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迅速脱离事发区域,轻轻拍打抖落身上的蚂蚁,注意避免直接用手拍打以防被二次叮咬。
随后立即用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并进行冰敷以缓解疼痛和肿胀。
若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如呼吸困难等,应立即服用抗组胺药物,并尽快送医治疗。
特别提醒,对于既往有过敏史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随身携带应急药物。
预防毒蛇咬伤
山地徒步时建议用登山杖先行探路
毒蛇咬伤是夏季户外活动中需要重点防范的危险情况。建议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应避免在蛇类经常出没的区域活动或扎营,如草丛、枯木堆、灌木丛、树根附近及岩石缝隙等。
在需要穿越草丛或落叶堆积的路段时,建议使用登山杖先行探路,通过“打草惊蛇”的方式驱赶可能潜伏的蛇类。
进行山地徒步时应穿着宽松的长裤和高帮登山鞋。
毒蛇咬伤后通常会出现以下典型症状:伤口处可见2-4个明显的大而深的牙痕,被咬部位会出现剧烈疼痛或局部麻木感。受伤肢体在咬伤后会逐渐肿胀,通常在第二天到第三天达到最严重的程度,肿胀区域周围可能出现血疱、水疱及瘀斑等。严重情况下可能出现皮下及内脏出血症状,并伴有血小板显著下降和凝血功能异常等全身性反应。
若不慎被毒蛇咬伤,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首先要迅速远离被咬现场,切记不要试图捕捉或攻击蛇,以免遭受二次伤害。同时,尽量记住蛇的外形特征,包括颜色、花纹、头部形状等,有条件的可用手机拍照记录,这些信息将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蛇种并选择对应的抗蛇毒血清。
其次要立即取下伤口附近的戒指、手镯等饰品,防止肢体肿胀后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在整个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尽量减少活动,特别是受伤肢体要严格制动,以减缓毒素在体内的扩散速度。
最重要的是,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尽快将伤者送往配备抗蛇毒血清的医疗机构。
预防蜱虫叮咬
户外建议穿着浅色长袖衣裤
蜱虫是一种可能传播多种疾病的危险寄生虫,做好防护至关重要。
在户外活动时,首先要避开蜱虫密集的高危环境,如草丛、灌木丛和树林边缘地带,这些地方的草尖往往是蜱虫潜伏的场所。建议穿着浅色长袖衣裤,这样更容易发现附着的蜱虫,同时要将裤脚塞入袜子中,形成物理屏障。穿着经过氯菊酯处理的衣物能提供额外保护。
对于宠物主人来说,定期为宠物进行驱虫处理并仔细检查其毛发是必不可少的预防措施。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户外活动结束后应在2小时内进行全身淋浴,并重点检查腋下、腹股沟、头皮等皮肤褶皱处,这些部位最容易被蜱虫叮咬。
蜱虫叮咬后可能不会立即引起疼痛感,但会在皮肤上留下红斑或黑点,这是蜱虫口器残留的痕迹。蜱虫可能传播多种疾病,包括以游走性红斑为特征的莱姆病,以及可能危及生命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等。
脖子被蜱虫叮咬后的样子。 图源:科普中国
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要立即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使用尖头镊子紧贴皮肤夹住蜱虫头部,保持垂直方向缓慢拔出,切记不要扭转或挤压虫体,以免其体内病原体进入人体。成功移除后,要用碘伏或酒精对伤口进行彻底消毒。在随后的数周内要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发热、皮疹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曾有蜱虫叮咬史,这对准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预防登革热
清除各类积水容器是关键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预防登革热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
要清除各类积水容器,包括花盆托盘、废旧轮胎、露天垃圾桶等可能积水的物品,彻底阻断伊蚊的繁殖场所。
要做好物理防护,安装完好的纱窗纱门,睡觉时使用蚊帐,室内可配合使用电蚊拍等灭蚊工具。
进行户外活动时,建议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并在裸露皮肤上喷涂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
特别要注意避开伊蚊活动的高峰时段——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这段时间应尽量避免在树荫、草丛等蚊虫密集区域逗留。
感染登革热后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剧烈头痛、眼眶疼痛以及明显的肌肉关节痛,这种全身疼痛常被形容为“断骨热”。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牙龈出血等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出现休克等危险情况。
一旦出现疑似登革热症状,应立即就医并详细告知医生近期的活动史。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确诊前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加重出血风险的药物。确诊患者应在蚊帐内休息,防止蚊虫叮咬患者后继续传播病毒,造成疫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