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当伦敦会谈的帷幕落下,中美在全球战略棋盘上划定新的平衡线时,海峡对岸的政治气候正悄然发生着微妙变化。2025年6月10日至12日,一个曾被民进党新潮流系视为“异端”的身影——创党元老洪奇昌,突然率领岛内生技产业界人士现身北京。这场以“民间交流”为名的参访活动,因主角与赖清德的特殊渊源,以及中美博弈的敏感节点,被舆论视作岛内政治风向转向的重要信号。
洪奇昌作为1986年民进党创党十八人之一,曾是新潮流系“四大天王”,一手提携赖清德从医界踏入政坛,甚至被称为“赖清德背后的造王者”。但2016年,因公开主张靠近“九二共识”,他被新潮流系除名,从此淡出一线。如今以“台湾产经建研社理事长”身份率团参访,行程暗含深意:参访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亦庄细胞治疗研发中试基地等科技前沿平台,与两岸企业家峰会生技小组座谈——这些聚焦产业合作的安排,既避开了敏感政治议题,又精准对接大陆生物科技发展的政策红利。台当局虽将此次行程定性为“民间交流”,却暗中关注其“积极成果”,这种矛盾态度,恰折射出民进党在中美博弈新格局下的战略焦虑。要知道,洪奇昌率团抵京前一周,特朗普在日内瓦经贸会谈总结中直言“大陆开放市场有利统一”,这番被岛内解读为“弃台信号”的言论,正让“台独”势力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
伦敦会谈后,中美“斗而不破”的新平衡,对台湾地区而言却是颠覆性的。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的务实做派,早已让岛内看清:当美国债务高企、国力相对衰退时,台湾问题随时可能成为交易筹码。他曾用“桌子与笔尖”比喻大陆与台湾地区的关系,言下之意是两岸问题在美战略棋盘上的分量已大不如前。这种认知催生出岛内弥漫的“疑美论”——当美国不再愿意为“台独”买单,赖清德之流赖以生存的外部靠山,正在悄然崩塌。外部压力传导至内部,立刻引发政治地震。海峡论坛期间,马英九第四次率团赴陆,国民党、民众党与前民进党人士组成“党外在野大联盟”,岛内“排除民进党”的声浪此起彼伏。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新北市长侯友宜竟附和民进党当局“对等尊严”的话术,暴露“蓝皮绿骨”的立场,让国民党内部对其“统独”态度的质疑达到顶峰。当民意逐渐厌倦“抗中保台”的空洞口号,民进党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政治突破口。
2022年锁台军演至今,大陆以军事威慑与经济磁吸双轨并行,逐步改写两岸力量对比。此次洪奇昌率团参访的亦庄细胞治疗基地,其研发能力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技术落地速度,更让台湾同行惊叹“两岸科技差距正在拉大”。这种实力差距的直观冲击,远比政治口号更具说服力——当台湾生技企业意识到,大陆市场不仅是商业机会,更是技术合作的唯一高地时,民进党长期构筑的“反中壁垒”正在产业界内部瓦解。赖清德的“导师”为何此时选择“破冰”?深层逻辑在于:当美国靠山松动、大陆实力碾压、岛内民意转向三重压力叠加,民进党必须调整策略以保住政治基本盘。洪奇昌的特殊身份成为最佳突破口——他既是民进党元老,又因“九二共识”立场被边缘化,由他出面释放“善意”,既能向大陆展示“沟通诚意”,又可在岛内扮演“务实派”角色,为赖清德未来的政治转向预留缓冲空间。
洪奇昌的北京之行,绝非民进党放弃“台独”党纲的标志,却实实在在撕开了其“抗中保台”的伪装。当岛内网红“馆长”大陆行被民进党抹黑,却意外让民众看到真实的大陆;当马英九连续四次赴陆推动交流,民意对“两岸统一”的认同度持续攀升;当生技产业界用脚投票,主动拥抱大陆市场——这些细节共同勾勒出一个趋势:“台独”意识形态正在失去市场,两岸融合发展的历史潮流不可逆转。中美博弈的新阶段,让“台独”势力赖以生存的“外部干涉幻想”逐渐破灭。正如新潮流系大佬林浊水所言:“当支持‘维持现状’的人减少,民进党就会输掉选举。”而台湾中研院民调显示,认为“两岸未来会统一”的民众比例,早已超越支持“台独”的群体。赖清德们或许不愿承认,但现实已摆在眼前:在大陆不可逆转的崛起态势下,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台独”行径,终将被时代抛弃。
洪奇昌率团入京的背后,是民进党在现实压力下的策略调整,更是岛内民意对和平统一的无声投票。当生技产业的合作桥梁悄然搭建,当政治人物的“破冰之旅”成为可能,两岸关系的未来,正取决于民进党能否真正放下“台独”执念,回到“九二共识”的正确轨道上来。毕竟,在中美新平衡格局下,“台独”既无外部靠山,也失内部人心,唯有顺应历史大势,才是台湾地区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