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达诞生于炮火连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最开始,它只是可口可乐的替代品。
夏日高温来袭!当一阵阵热浪扑面而来,你是不是感觉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在渴望一瓶冰镇汽水?
正好,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非常“清凉”!它与一个很多人可能从小喝到大的汽水品牌——芬达(Fanta)有关。你知道吗?芬达诞生于炮火连天的二战,并且,它最初只是可口可乐的“平替”!
别急着惊讶,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关于绝境求生、脑洞大开和华丽逆袭的传奇故事。
故事要从二战前说起。那时,美国公司生产的可口可乐,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在德国广受欢迎。
1924年,一本杂志上刊登的可口可乐广告。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但在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致使二战全面爆发后,情况发生了改变。
1940年,美国断绝了和德国的贸易往来。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可口可乐子公司受到严重冲击,因为他们无法再从美国进口制造可乐的核心原料——浓缩原浆了!
没有了核心原料,要怎么生产可乐?
当时,德国可口可乐子公司的负责人马克斯·凯特(Max Keith)愁坏了。他彻夜难眠,最终,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脑海中萌生:既然造不出可乐,那就自己创造一种新饮料!
凯特找到了公司的首席化学家——沃尔夫冈·谢特利格(Wolfgang Schetelig)博士,让他利用德国本土能找到的原料,调配出一种能替代可乐的饮料。
谢特利格博士没有辜负凯特的期望。他利用工厂里的一些废弃“边角料”——比如奶酪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乳清、苹果渣,再混合廉价的甜菜糖(从甜菜里提炼的糖分),调配出了一种带着苹果香气的甜味饮料!
新饮料有了,得有个响亮的名字吧?凯特立马召集员工进行头脑风暴。
会议期间,凯特鼓励大家“尽情发挥想象力”。话音刚落,一名销售员灵光一闪,脱口而出:“Fanta!”(德语单词“Fantasie”的简写,意为“幻想”)。这个名字既好记,又带点梦幻色彩。于是凯特一拍大腿:“行,那就叫Fanta!”
图片来源:Pexels
就这样,芬达在一场危机中诞生了。不过,此时的芬达,和我们如今喝的橙味汽水,关系不大。
1941年,第一款”苹果味“芬达正式在德国问世。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种甜甜的饮料迅速俘获了德国人的味蕾。芬达很快占据了德国市场,在1943年,就卖出了300万箱!
更有趣的是,在二战时期,由于糖分供应紧张,一些德国主妇甚至解锁了新的“烹饪技能”——把芬达作为烹饪原料,加到汤和炖菜中,来增加食物的甜味和风味。
图片来源:Pexels
然而,随着二战结束,德国可口可乐公司恢复了可乐生产,芬达这位战时“可乐平替”也逐渐停产,只剩下品牌被美国可口可乐总公司保留了下来。
转机发生在1954年。一名意大利那不勒斯的饮料装瓶厂老板找到可口可乐公司,提议合作开发一款具有本地特色的橙味饮料。
起初,可口可乐公司对这个想法“并不感冒”。但市场调研的结果却让他们大吃一惊——水果味汽水的市场潜力巨大!
于是,可口可乐公司迅速开发出全新的橙味汽水配方,并于1955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进行推广。这款橙味饮料被赋予了一个之前尘封的名字——芬达。
自此之后,芬达“脱胎换骨”,换上了时髦的包装——从经典棕色环形瓶,到如今标志性的不对称“扭扭瓶”,芬达用鲜明、活力的橙色,正式开启了全球圈粉之旅。
芬达曾推出的棕色环形瓶包装。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SKopp
20世纪60年代,“芬达橙”在30多个国家畅销。
1979年,芬达敲开了苏联的大门。
1984年,芬达进入中国市场,成为无数80、90后的童年记忆。
如今,芬达已经走过80余年,在全球200多个国家销售,拥有超过70种口味(除了经典的橙味,还有葡萄味、草莓味、菠萝味,甚至是一些脑洞大开的地区限定口味,比如日本曾推出的“盐+西瓜”味芬达),打造了一个庞大的“水果味汽水宇宙”!
谁能想到呢?一款被战争逼出来的可乐替代饮料,如今风靡全球,每天给无数人带去凉爽和快乐。
芬达的逆袭故事,完美地印证了那句谚语:当生活给了你酸涩的柠檬(甚至是没人要的苹果渣和乳清),你可以把它变成一杯酸甜的柠檬汁(或者,一瓶超好喝的芬达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