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内蒙古横跨“三北”,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是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在多年的防沙治沙实践中,内蒙古以科学治沙为核心、产业治沙为动力、科技治沙为支撑、全民治沙为引擎,通过统筹推进,为“科学治沙,兴业利民”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
走进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项目区,蓝天下,光伏板整齐铺开,轻风拂过,光伏板下绿意涌动、生机盎然。光伏板吸收阳光产生绿电,光伏板下梭梭、柠条等作物尽情生长。这就是“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光伏治沙新模式。
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是内蒙古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一大亮点。立足风光资源和“沙戈荒”土地资源优势,内蒙古把“三北”工程建设与新能源开发有机融合、一体推进,以“光伏发电+生态治理+板下经济”的立体模式,实现增绿、增能、增收多赢。
在茫茫的浑善达克沙地上,十多名驾驶员各自操控着沙障播种一体机,并排缓缓行驶。这些机械在铺设沙障的同时,播下了草籽。不远处,几台多钻头灌木打孔机快速钻出树苗孔位……
科技治沙、机械治沙是内蒙古精准高效治沙的“法宝”。内蒙古积极推广滴灌、微灌、容器苗等高效节水治沙技术,实施防沙治沙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项目揭榜挂帅攻关,破解防沙治沙技术瓶颈;全面推广应用灌木平茬机、智能沙障铺设机械、无人机飞播等先进适用新技术、新装备,推动防沙治沙向机械化作业、智慧化治理转变。
绿富同兴是内蒙古防沙治沙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探索。自“三北”工程攻坚战开展以来,内蒙古创新群众参与机制,推广“以工代赈”模式,累计带动10.4万农牧民参与,发放劳务报酬10.2亿元。内蒙古明确规定“以工代赈”劳务报酬规模不低于防沙治沙项目总投资的10%,在生态建设保护与农牧民增收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促进防沙治沙工作提质增效。
内蒙古台特约评论员、内蒙古生态经济研究会秘书长、内蒙古财经大学副教授韩新盛博士认为,防沙治沙不仅是生态保卫战,更是发展攻坚战。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需以科技攻关为核心,推动智能化、精准化升级;同时,通过产业融合打造沙区循环经济链,并依托机制创新,实现跨区域协同治理与标准体系引领。
韩新盛:今天是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的主题“科学治沙,兴业利民”正是内蒙古防沙治沙实践的生动写照。作为全国荒漠化防治的主战场,内蒙古治沙取得突破性成效,源于三大创新路径:
首先是“科技赋能,治沙效率倍增”。传统“人海战术”正被机器人、无人机取代,技术革新破解成活率难题,“可降解容器种植技术”“水汽植树法”让“沙漠养活树苗像养活孩子一样难”成为历史。
其次,“产业治沙,绿沙生金”。光伏治沙成为新引擎,沙产业激活经济链,阿拉善的梭梭林嫁接肉苁蓉,鄂尔多斯柠条加工饲料、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沙棘果汁产业,让“治沙成果”变“致富资源”。
第三,全民参与,共享红利。“以工代赈” 机制,“以产定租”模式,将草场治理权与收益权绑定,破解了“治理难、管护更难”的困局。
随着治沙进入深水区,剩余的沙化土地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如流动沙丘、干旱核心区。要实现“兴业利民”,需要科技攻坚,实现智能化、精准化升级。推广“AI治沙决策系统”,攻关“极端环境种植技术”,研发耐旱微生物固沙剂等。通过产业融合,打造沙区循环经济链。新能源与治沙深度绑定,实现“绿电反哺治沙”。同时,发展特色生态产品,扩大肉苁蓉嫁接、沙棘果汁、沙漠旅游等产业规模,建立“治理—管护—收益”闭环,让农牧民长期共享增值收益。依靠机制创新,实现跨区域协同与标准引领。打破行政壁垒,推广蒙甘宁跨界联防模式;构建治沙标准体系,依托内蒙古已发布地方治沙标准,推动“蒙字号”技术走向全国。
内蒙古的实践证明,治沙不仅是生态保卫战,更是发展攻坚战。当穿沙公路成为农牧民的致富路,当光伏板下长出牧草,当肉苁蓉丰收的笑容取代了风沙中的愁容——“科学治沙,兴业利民”的内蒙古答卷,正是对全球荒漠化治理的中国启示。
记者:武 婧、孙雪梅
编辑:赵晓艳
审核:刘 璐
监制:和 岩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