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的马伯庸11天写完了《长安的荔枝》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九品小吏李善德正经历长安与岭南之间往返的艰辛之旅,只为六月初一将新鲜荔枝送到贵妃嘴巴里。他的那种焦灼和别无选择揪着观众的心。

图片
图片

6月,当央视八套热播剧《长安的荔枝》中,九品小吏李善德为运送鲜荔枝拼尽全力时,你可知道,赋予他生命的作家马伯庸,正是咱们内蒙古赤峰人?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部引爆全网热议的作品,马伯庸仅用了11天便“一气呵成”!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他后来说的话,给每个奋斗者都上了一课!



赤峰才子“爆肝”11天,荔枝故事横空出世



“废寝忘食不眠不休”——这是咱赤峰老乡马伯庸(本名马力) 对自己创作《长安的荔枝》那段经历的描述。短短11天,一个关于唐朝“荔枝快递”的精彩故事,从他笔下奔涌而出。

图片

这部描写小吏李善德如何在贵妃一句“想吃鲜荔枝”后,面临从五千里外岭南运送“三日味变”荔枝这一“不可能任务”的中篇小说,如今已火遍大江南北,改编剧正在CCTV-8、腾讯视频热播。


图片


马伯庸是谁?这位1980年出生的满族作家,早已是文坛响当当的人物。作为一位历史小说作家,这几年,马伯庸的一众作品—《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洛阳》被纷纷改编为影视剧,也让这位并不高调的作家,持续被更多人所了解。

图片

马伯庸

2019年夏天,马伯庸原著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大火,马伯庸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的年轻人,他们最大的品质就是有好奇心,他们希望看到一些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新鲜的东西。因此,只要我们在自己的方向或者领域做得足够好,输出的内容足够丰富、足够有品质,就会慢慢地把和你志趣相投的人吸引过来。”

图片

马伯庸,大学学的商科,毕业后在一家法国电器公司工作。他的经历乍一看似乎与历史、文学相隔甚远。但他对历史的热爱,其实是从童年开始,一以贯之。2005年,他发布了首部作品《风起陇西》后,大约每两年左右就会出版一部长篇小说。这种稳定的输出来自于他自律的写作。在他的写作生活里,没有狂热和颓唐,他自谦并非天赋型作家,而是依靠有计划的工作“日拱一卒”,他还揶揄自己是作家里的“上班族”,每天都要去工作室里到点上班。


哪有什么天降灵感,都是厚积薄发!



有报道称,马伯庸说,偶然读到杜牧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时,脑中瞬间火花四溅—荔枝保鲜、唐代驿站、官场规则......这些元素像等待多时的拼图,“咔哒”一声自动严丝合缝!

图片

这神奇的“心流”状态,心理学早有揭示:它本质是长期积累在特定条件下的集中爆发!马伯庸坦言,正是他对盛唐历史细节、古代官僚体系和职场规则的数十年痴迷钻研与深厚积累,才让这“11天的奇迹”成为可能。


马伯庸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他多次推荐家乡赤峰美食。他说,第一时间想到的美食肯定是我们老家最有名的食物——对夹,这是我最想吃的。

图片

赤峰对夹

如果作为美食家来写对夹的话,我会详细地给大家介绍,首先这个东西多好吃,它里面加的什么肉,然后外面的皮有多香,它的酥皮儿和油皮儿是什么样的制作工艺,然后再来讲它的历史。因为我觉得一个食物的历史会增加你对这个食物的想象,但是对这个食物的味道并没有直接的加成。所以说,要是跟别人推荐美食,最好还是触动他最原始的嗅觉和味觉,而不是通过他的大脑。


正如对美食的认知,喜欢历史小说的马伯庸,也喜欢在历史中旅行。他认为纸上得来的始终没有直观印象,还是要亲身用脚去丈量一下,才会有真实的感觉。小时候,马伯庸读过最多遍的书,就是关于“三国”的。投身写作后,他的大量作品也都以三国为背景。


2014年,马伯庸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关于北伐的种种分析和疑问,在旅行中迎刃而解。


旅行结束,朋友问他此行的感受。他思考许久,最终用文字做出了如下的回答:沿途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对他的了解加深了一点,为这个只活在历史书里的人增加了一丝鲜活的气息……当整个旅途结束时,诸葛丞相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已和出发时大不相同……他不再是史书上那一行行冷漠的描述,而是一个被无数细节构建出来的、活生生的人。


在历史中,用细节建构出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不仅是马伯庸的旅途感受,也是他写作的基础,是他作为一位“说书人”,在精彩故事讲述之下的人文底色。


马伯庸在《古董局中局》中写到,人活在世上,总要坚持点儿特别蠢,但你自己认为对的事。

图片



戏里戏外“拼尽全力(荔)”的奋斗精神在闪耀


看《长安的荔枝》,最打动人的,正是主角李善德那股子 “从有心无力(荔)到拼尽全力(荔)”的劲儿!面对几乎绝望的任务,这位“唐朝社畜”没有躺平,而是绞尽脑汁、精打细算、甚至以命相搏——研究路线、发明保鲜法、周旋官场……硬生生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图片

戏里,李善德拼的是完成使命,保全一家老小的性命;戏外,马伯庸拼的是把读者带入到独一无二的时代氛围中去,讲好一个历史故事。这“拼”的韧性与智慧,是否也带着点咱内蒙古人骨子里那股“认准目标,就干到底”的实在与豪迈?从辽阔草原走出的马伯庸,用笔书写着古今相通的奋斗哲学。


马伯庸曾经说过,自己是咖啡厅的游牧民族,“想在北京遇到我,去咖啡厅就可以了。我会去各种咖啡厅,大家都在聊天的时候,我在里面专心的写东西。这是一个写作习惯,而且我又不能在一个咖啡厅待很久,不然我会腻,所以我每次都是背个电脑包,随机看着路边有合适的咖啡厅就进去歇一下再走。所以说,其实是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很接近”。


马伯庸的11天也告诉我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抓住“灵光一闪”,先得把功夫下在平时。无论是写作、工作还是学习,唯有持续精进,才能在机遇敲门时,才能稳稳接住。


李善德的“荔枝任务”启示我们:人生路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何其多?但“拼尽全力”永远是破局的关键。它意味着智慧地寻找方法、坚韧地克服困难、勇敢地承担责任。只要方向对,办法总比困难多!

图片


咱内蒙古的老乡们,

无论是草原上的坚守,

还是城市里的打拼,

谁没遇到过自己的“荔枝难题”?

马伯庸和李善德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激励:相信积累的力量,发扬“拼尽全力”的精神,你的“不可能”,终将变成“了不起”!


编辑:刘   璐、张轶男

审核:刘   璐

监制:和   岩


声明:奔腾融媒原创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