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设备采购的民生“考场”,山东省烟台市财政局正以“数据驱动+制度重构”交出破题答卷。
近日,烟台市财政局、烟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采购需求标准(试行)》《医用磁共振成像系统采购需求标准(试行)》。自此,以“清廉医采”平台为数据支撑的全国首个医疗设备采购需求标准体系建成。
该体系以需求管理为核心,以“全链条数字化”为手术刀,剖开行业积弊,让财政资金流向真正的医疗需求“毛细血管”。
靶向破局:直击采购三大痛点
传统医疗设备采购模式下,“高端设备闲置、基层设备超负荷”的资源错配问题非常突出。往深层剖析,矛盾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采购标准被厂商技术“绑架”。某专业市场调研机构发布的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实际采购中,高达62%的采购参数由厂商主导。厂商为了自身利益,制定出“私人定制”参数,使得采购标准偏离医院实际需求。这种“量身定制”的招标,致使很多基层医院设备落后,难以满足基础诊疗需求。比如,某些厂商为了让自家设备中标,在参数里设置一些只有自家产品能满足的特殊技术指标,把其他更具性价比、更适合医院需求的设备排除在外。
——跨部门数据壁垒,导致采购决策缺乏科学依据。由于医院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很大一部分的采购决策缺乏临床数据支撑,使得设备采购与实际使用需求脱节。举例来说,采购部门不了解临床科室的具体需求,盲目采购设备,结果采购回来的设备临床科室用不上,只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设备闲置率也因此飙升。
——价格黑箱问题,滋生出廉政风险。医疗设备采购价格对比困难、透明度低,部分医院单台设备采购溢价曾达市场均价1.8倍。在医疗设备采购中,存在诸多通过操控价格谋取私利的行为,导致采购价格虚高。采购过程缺乏有效监管,价格不透明,就容易出现利益输送等腐败行为,让财政资金没能花在刀刃上,损害公共利益。
乱象根源直指标准化建设缺位,要想彻底整治医疗设备采购的混乱局面,建立科学完善的采购标准体系迫在眉睫。
数据赋能:构建三维智采体系
烟台市财政局以“清廉医采”平台为“数字引擎”,构建全品类医疗设备采购数据库:集成2000万条在售商品数据、600个专业品目实时价格、50余万条政府采购历史记录,形成动态更新的数据资源池。依托“历史价格横向比对、技术参数纵向分析、市场波动趋势预测”三维大数据模型,将采购标准从“经验主导”革新为“数据定义”,实现医疗需求与设备配置的精准咬合。
如在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T)设备采购标准制定中,构建“临床需求—技术参数—市场供给”三维匹配机制,提炼分辨率、扫描速度等14项核心指标,建立基础型、增强型、高端型三级标准体系。通过分析近3年6400条成交数据,建立不同排层设备价格波动曲线模型,形成“基础配置保基本、增强配置促发展、高端配置控总量”的分层采购标准。特别对64排及以上高端CT设备,综合考量血管成像分辨率、扫描速度等技术升级要素,建立技术溢价核算公式,实现设备采购性价比最优,确保技术适配临床需求。
针对磁共振成像(MR)设备采购,制定磁体系统、梯度系统、射频系统技术要求等21项规范参数,实现诊疗需求与技术标准精准对接。创新采用场景化参数设置模式,区分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6大应用场景,建立差异化技术指标库。针对神经系统成像需求,设定0.5mm以下高分辨率标准;针对心血管动态成像,明确毫秒级时间分辨率要求,实现设备配置与临床需求精准匹配。
这套“数据打底、模型指路、场景适配”的智采体系,将设备参数设定从厂商的“技术黑箱”中解放出来,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临床需求指标,推动医疗设备采购从“被动选择”迈向“主动定义”,为资源科学配置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标杆输出:三重探索助力行业破局
当“三维比对模型”替代经验主义,当“场景化参数”取代“厂商话术”,烟台改革释放多重信号:其一,以21项MR技术规范、14项CT核心指标为代表的标准化成果,为行业提供可复用的参数“工具箱”;其二,全流程电子化追溯体系,使每台设备从采购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可查可控,开创“采购即监管”的智慧模式;其三,通过分层标准引导资源下沉,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
这场创新改革,不仅让财政资金在阳光下实现“精准滴灌”,更以“标准先行”的治理逻辑,为全国医疗采购领域提供可复制的“烟台方案”。
未来,烟台市财政局将锚定三大升级方向——扩面,持续拓展采购需求标准覆盖范围,从常用的放射影像诊断类设备延伸至超声影像设备、生命支持类及体外循环类设备等;迭代,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按年度开展技术参数迭代更新;智联,深化智慧监管平台建设,构建采购全流程电子化追溯体系。
随着动态调整机制的建立及覆盖品类的持续扩展,烟台“清廉医采”将助力医疗采购监管实现透明化、规范化与高效化。
【评论】
从“穿透式”看医疗采购监管升级
■ 张明柳
医疗领域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生命健康,一头系着公共财政的每一分投入,容不得丝毫浪费与贪腐侵蚀。近年来,医疗设备采购乱象频发,超前配置、盲目采购、“黑箱”操作等问题屡禁不止。这些乱象的根源在于采购标准体系长期缺位:临床需求被厂商营销话术左右,跨部门数据壁垒导致决策缺乏全局视角,价格不透明更成为利益输送的温床。
拨开乱象的迷雾,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医疗采购的沉疴并非单一环节的问题,跨部门数据壁垒折射出协同机制的缺位,价格不透明暴露着监管体系的滞后。
面对这一困境,6月13日,国家卫健委等14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2025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释放出医药领域反腐持续加码的强烈信号。此次《通知》明确提出“巩固治理成效”,加强穿透监管,剑指“关键少数”与关键岗位,将药品、高值医用耗材、设备采购等重点领域,以及招投标、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纳入严密监管网络,同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为医疗行业正本清源划定清晰路径。
《通知》最新部署的“穿透式”监管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将微观洞察与宏观统筹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有望打破传统监管困局。
在笔者看来,要真正实现“穿透式”监管,必须首先构建起全流程数据跟踪与预警机制,并强化多部门协同配合,实现制度重构与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
正如山东烟台“清廉医采”的实践所示,唯有以“标准先行”的治理逻辑,将技术指标与诊疗场景精准匹配,让价格波动与财政资金效率直接挂钩,才能从源头上打通多部门协同治理的通道。那时,当每个采购决策都经得起数据推敲,而靠操控需求牟利的灰色空间自然就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