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斌)6月16日,在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到来之际,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获悉,得益于“三北”防护林建设、两期京津风沙源治理、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截至2024年底,昔日的五大风沙危害区全部得到治理,全市沙化土地面积减少近4万公顷。随着“三北”工程六期的规划实施,北京正从造林治沙向森林提质加速迈进。
北京历史上曾长期受风沙侵害,春季肆虐的沙尘暴曾是北京市民挥之不去的记忆。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的林木覆盖率仅为1.3%,市域范围内不仅受到延庆康庄、昌平南口,以及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等五大风沙危害区的影响,还面临着来自西部、北部等风廊带来的外部输入性风沙的威胁。气象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春季(3月1日-5月31日)平均沙尘天气日数达28天。
面对着脆弱的生态家底,北京陆续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两期京津风沙源治理、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等系列工程建设。历经40余年,共完成营造林137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661万亩、封山育林582万亩、飞播造林127万亩。
工程实施后,北京市的荒山和风沙危害区得到了根本治理,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的16.6%提升到2024年的44.95%;全市沙化土地面积减少近4万公顷,每公顷土地每年平均减少水土流失量约60吨;密云水库水质连续十余年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近十年来,北京市春季平均沙尘天气日数降至2-3天,首都切实建起了生态防沙屏障,大规模防沙治沙成效明显。2024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北京“全域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随着北京大规模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北京启动了“三北”工程六期建设,推进包括燕山山地南部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潮白河流域中下游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在内的多个工程项目。根据规划目标,“三北”工程六期建设完工后,将实现人工造林种草30万余亩、封山育林90万亩、退化林修复28万亩、森林抚育850万亩。
据悉,燕山山地南部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已于2024年率先启动建设,涉及昌平、怀柔、平谷、密云、延庆5个山区和十三陵、八达岭2个国有林场。截至目前,7个项目共完成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人工造林45万亩,林业工程建设任务已完成80%以上。到2025年底工程完工后,将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54万余亩,燕山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安全韧性将进一步增强。“三北”工程六期中的太行山东北部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正按规划顺利推进,“十五五”期间将全面启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