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语
“隐形油” 到底是什么?看不见的才最危险!
清晨,张姐煎了份速冻手抓饼当早餐,金黄酥脆的外皮咬下去直冒油香;下午茶时间,办公室小李拆开一包苏打饼干配咖啡,觉得 “低糖又健康”。殊不知,这些看似普通的饮食选择,正让他们每天摄入着威胁健康的 “隐形油”。
《2023 年倒计时:世界卫生组织 2022 年全球消除反式脂肪酸报告》曾发出警示:每年约 50 万人因摄入反式脂肪酸过早死于心血管疾病。
这种藏在食物里的 “隐形杀手”,可能就藏在我们餐桌的每一顿饭里!
“隐形油” 到底是什么?
看不见的才最危险!
很多人以为 “油” 必须是液态的、肉眼可见的,但事实上,当配料表出现 “氢化植物油、人造黄油、代可可脂、植脂末” 这些字眼时,一种名为反式脂肪酸的 “隐形油” 已暗藏其中。
它的诞生源于食品加工环节的 “魔法”:为了让液态植物油更耐高温、延长保质期,生产商通过氢化处理将其变成半固态油脂,这个过程中,反式脂肪酸便悄然生成,藏进饼干、蛋糕、速冻食品的肌理中,成为餐桌上最隐蔽的威胁。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看不见的油脂进入人体后,会像一把钝刀慢慢切割健康:它会升高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在血管壁上堆积成 “淤泥”,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还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工作,让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久而久之,2 型糖尿病的隐患便埋下了。
这些看似健康的食物
都可能含有大量“隐形油”
1. 速冻食品:
当你咬下一口速冻手抓饼时,酥脆口感的背后是 18g/100g 的脂肪含量!一份 200g 的手抓饼,相当于直接喝了 3 勺植物油;
而速冻火锅丸子更堪称 “藏油大户”,煮熟后横截面冒油的秘密藏在成分表里:100g 丸子的脂肪含量超过 20g,且多为饱和脂肪,吃 10 颗丸子相当于吞了 4 勺油。
就连看似普通的速冻水饺,为了追求滑嫩口感,油脂含量也比家庭自制款高出 30%,一顿吃 20 个,不知不觉就摄入了 40g 油。
2. 盖浇饭:
《我是大医生》曾做过一组实验:同一份尖椒肉丝,分别做成盖浇饭和菜饭分装盘。
结果令人惊讶:吃完盖浇饭后,饭盒里剩下的油脂足足有 130 毫升。这超过了成年人每日推荐用油量(25ml)的 5 倍!菜汤浸泡米饭的吃法,会让米粒像海绵一样吸满油脂,不知不觉中就让脂肪摄入严重超标。
3. 苏打饼干与蛋黄酱:
许多人以为苏打饼干是 “健康零食”,却没注意到它为了达到起酥效果,可能含有高达 48% 的脂肪。
吃 100g 苏打饼干,相当于直接喝了小半杯油;而深受年轻人喜爱的蛋黄酱更堪称 “脂肪炸弹”,100g 蛋黄酱中脂肪含量高达 76g,制作时 1 颗蛋黄需要搭配 170g 植物油,一勺酱料下肚,相当于吞了 3 勺油,难怪被营养师称为 “用纯油做的调味品”。
这 3 种做饭习惯,
正在悄悄 “制造” 隐形油!
1. 油冒烟才下锅:
不少人炒菜时习惯等油冒烟再下菜,却不知道此时油温已超过 200℃,油脂在高温下会快速氧化,产生反式脂肪酸。
正确的做法:油面微微波动时就下菜,既能保持食材鲜嫩,又能减少有害物质的生成。
2. 油炸与烧烤:
无论是家庭炸制的糖醋里脊,还是路边摊的烤串,高温烹饪都会让油脂发生质变:油炸时油温长期维持在 200℃以上,反式脂肪酸会被食材大量吸收;明火烤制时,火焰接触部位的温度可达 350℃以上,食物中的油脂会迅速转化为有害物质,这也是为什么长期吃油炸食品的人更容易发胖、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原因。
3. 反复用油:
为了节省,很多人会把炸过东西的油重复使用,但经过高温加热的油脂,即便过滤后看起来清澈,反式脂肪酸含量也会大幅增加。
研究表明,反复加热 3 次的食用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可升高 4 倍,长期食用这种油,相当于在体内埋下 “健康地雷”。
买食品时看清这行字:
“0 反式脂肪酸”≠真的没有!
走进超市,不少包装食品会醒目标注 “0 反式脂肪酸”,但这并不代表绝对安全。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当反式脂肪酸含量≤0.3g/100g 时,即可标注为 “0”。这意味着,某些含有氢化植物油的食品,可能因含量较低而标注 “0”,但长期大量食用仍有健康风险。
正确的做法是:先看配料表,避开 “氢化、人造、植脂” 等关键词;再看营养成分表,选择反式脂肪酸含量低于 0.1g/100g 的产品。
来 源 / 华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