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7日,珠海智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融科技”),在经历两轮问询后,撤回了科创板IPO申请。
智融科技主要产品是电源管理芯片,包括锂电池快充放管理芯片、快充协议芯片等等,其IPO申请前三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达到111.71%,这明显是一家高增长赛道上的高增长企业,为什么要撤回IPO申请?
2022年4月15日,智融科技的IPO申请获得受理。
5月11日,即IPO受理的26天后,智融科技的6206充电芯片被诉发明专利侵权,被索赔3309万余元。
5月13日,即第一诉2天后,智融科技的6208充电芯片被诉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侵权,被索赔3300万余元。
6月6日,即第二诉24天后,智融科技的3515S充电芯片被诉实用新型专利侵权,被索赔333万余元。
事情还没有完,由于科创板上市申报,对于主营业务的发明专利具有数量要求,智融科技27项专利中有26项被陆续提起无效请求。如果这26项专利都被宣告无效,则智融科技显然不再符合创版上市的硬指标。
智融科技提交IPO申请后,麻烦如同西瓜皮擦屁屁,没完没了,光屁屁拉磨,转着圈丢人。诉讼的原告是友商,深圳英集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英集芯公司公告
在“英集芯三打智家庄”三个月后的9月7日,智融科技撤回了IPO申请。撤回IPO申请的原因往往非常复杂,但从时间顺序和结果来看,知产诉讼三板斧至少为阻止友商上市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故事到此,既没有趣味性,也没有戏剧性,说句文言,啥也不是。如此光屁股坐板凳,有板有眼的讲述一个平平无奇的故事,简直是浪费时间,我知道你很急,但是先别急。
实际上,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并不在撤回IPO申请的智融科技,而在发起知产诉讼的英集芯。英集芯的IPO申请在2022年3月8日,智融科技提出IPO申请的一个多月前刚刚获批。
换句话说,英集芯上市一个月后,智融科技开始申请上市,而再过一个月,英集芯已经针对智融科技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
继续回看整个事件,在英集芯上市之前,刚刚和富满电子达成和解协议,预计支付和解及知识产权使用费共记5200万元,结束了持续三年多的知识产权纠纷,最终得已上市。
整个事件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诉讼本身,而是昨日被诉,和今日连珠炮三板斧之间的关联关系。表面上是知识产权诉讼给上市的智融科技和英集芯带来了麻烦,但是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必然是使用武器的人。
英集芯干脆利落的实现了战略目标,不仅是持有武器,更主要的原因是在多年的知识产权诉讼中,“深刻梳理底层逻辑,迭代旧有传统打法,开拓新兴蓝海行业,全力布局创新赛道”,说人话是:
“被打会了,就会打了”
申请知识产权,是扩充武器库,自己武器丰富别人不敢随便动手,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锻炼队伍,保障有力,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其实是个更关键的问题。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决定胜负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一句话,英集芯学费没白交。
不白交学费并不是个案,比如做MEMS芯片的敏芯股份在上市之前也经历了和歌尔股份的系列专利纠纷。在此之前,歌尔股份和楼氏在全球打了两年的专利官司。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很多芯片行业IPO上岸的企业都交过学费,然后在友商启动IPO的时候展现学识。芯片企业融资上市之前的知识产权纠纷,就好像鸡生蛋之前必须蛋生鸡一样,不仅理所当然,而且代代相传,形成闭环。
这些诉讼都是老企业起诉新企业。还有之后会提到的台积电诉中芯国际,和美光诉福建晋华,也是这一类诉讼。在知识产权的纠纷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诉讼,除了新老之间以外,还有大小之间和上下之间,三类诉讼。
新老之间很常见。企业经营中,会构建技术壁垒,保障领先优势,这是裤裆着火,当然的事。一般而言,老企业的知产资源更多,人员更有经验,如果新企业想斩获老市场,老企业一定想斩首新企业。
大小之间的诉讼,当然包括大公司起诉小公司,但也有小主体,比如个人或者专利运营公司起诉大企业。小主体起诉大企业的目的,不在市场,而在通过诉讼或者谈判要钱。芯片领域全世界判赔最高的案件就是这种情况,挖个坑,后面会说到。
上下之间的诉讼,主要是上下游厂商之间,例如做研究的中科院起诉做产品的英特尔,又例如卖芯片的高通,起诉造手机的苹果。
诉讼是一种商业决策,在起诉之前除了分析胜诉机会之外,当然还需要分析对方反制的手段,打别人一拳,防别人一腿。势均力敌的对手之间有战略平衡,不容易爆发知产大战。
但以上三类诉讼中,老企业有丰富多彩的知产武器库,有久经考验的法务团队,主打一个军力不对称;小主体没啥实体业务不怕反击,主打一个战场不对称;上游厂商掌握基础技术,主打一个技术不对称,都是在不对称中寻找优势。
你以为我是在总结诉讼类型,我其实是说总有一款适合你,所以请打造团队,少交学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珠海智融至今没有成功上市,但交的学费不会白费。对交过学费的友商,千万别有侥幸心理。
这位帅哥美女,有传承的知识产权诉讼,学费不高,了解一下?
1. 知识产权可能是友商合法战争的武器,IC人了解一下?
1.1 芯片的祖师爷是知识产权诉讼定的
多年以后,当杰克·基尔比(Jack Kilby)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的时候,他可能会想起1970年美国最高院驳回他的专利诉讼再审申请的那个下午。
当时,那个和他一共花了一百万美元打专利官司的半导体领域颜值担当仙童诺伊斯(Noyce,集成电路之父,仙童和英特尔创始人)应该也没有想到,四十年前那个集成了一个晶体管的集成电路,如今膨胀了,好在膨胀的不多,也就几百万倍(脚注1) 。
彼时二人若庭前相逢,不知道会不会有含妈量极高的亲切问候,但至少两个人可能都不会羡慕诺伊斯的搭档摩尔(Moore,英特尔创始人)。他的摩尔定律,让他几十年后变成了芯片圈的顶流,但当时,只是个平平无奇的加州理工博士,英特尔联合创始人。
摩尔说晶体管密度两年翻一番(脚注2) ,仿佛神说要有光,结果就快递了一千亿个太阳,还包邮。按照摩尔定律,五十几年后一个芯片能塞进上千亿个晶体管,摩尔说的,谁来了也不好使。2022年苹果公司带着1140亿个晶体管的M1 Ultra,如约而至。
微处理器中的摩尔定律
其实,摩尔定律已经拼了,千亿晶体管实际是两片芯片拼接的成果。这个年近花甲的定律,已经是返聘的专家——余威犹存但身影依稀。
在所有诺奖发现中,集成电路(IC)是最亲民的。不同意的朋友们,请自行对照2023年诺贝尔物理奖“为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而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是不是一下就感觉集成电路亲切了?
其实,集成电路这个称呼多少有点自带神秘光环,叫芯片会更亲民。毕竟没有吃过芯片肉的我们,都见过芯片跑,跑分儿的跑。集成电路是集成的电路,做成产品叫芯片,对IP人而言,可以把芯片理解为集成电路的载体。
在所有诺奖发现中,集成电路还是和知识产权缘分最深的。知识产权确定了它的发明人,为它量身打造了与专利、商标、著作权平行的独立权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虽然意思不大,但是意思到了。
芯片产业是知识产权最为密集的产业之一。以专利为例,根据美国授权专利的统计,半导体器件专利常年居于前三(脚注3) ,前两名分别是数据处理,与数字信息传输。现在增加了AI,但是很难维权。
实际上,专利仅仅是冰山一角,芯片设计制造中大量的IP,实际上是以商业秘密的形式存在的,例如后续会谈到的IP核。
作为IC人,无论是工程师、CEO或是法务同仁,都一定会和知识产权(IP)产生交集,因为芯片中的知识产权密集度堪比晶体管数量,更因为现有规则中IP属于竞争的火箭弹,垄断的防盗门。
作为IP人,不能把芯片当成黑盒子,即便大多情况下它物理上确实是个黑盒子。如果做芯片业务,就理应有基本的认知,技术理解可以浅显但务必准确。
IC人可以:第一,获得知识产权的概念,基本而且正确的概念;第二,了解实际发生的案例,残酷但真实的案例;第三,知道什么地方有风险,您的风险或友商的风险。
IP人可以:不需要基础知识的情况下,收获基本的芯片知识,排除部分错误的常识,探讨一些法律问题。
全球关注了几年之后,社会和资本对芯片的热情在逐渐降低。如下图所示,全球半导体行业投资总额下降,北美半导体并购总金额下降,半导体行业又进入了一轮下降周期。
2000年至2023年全球半导体行业投资总额(脚注4)
北美半导体并购总额 (脚注5)
但是“逆周期”本身就是芯片行业行之有效、一如既往、不折不扣、不屈不挠的发展方式,补充IP知识当然也应当选在这个时候,想了解芯片的,想了解知产的,想通过芯片了解知产的,朋友们,我们出发。
了解这个,祖师爷由知识产权诉讼确定的芯片行业的,知识产权诉讼。
1.2 什么是知识产权?
上集:1958年的缘起
一切的精彩从1958年开始。1958年,那是一个夏天,德州仪器校友会,来了两位中青年。
1958年,杰克·基尔比加入——商业晶体管首发厂商,集成电路幕后推手,模拟芯片的不败王者,业务调整的清仓大户——德州仪器。入职时,基尔比还不是半导体行业的巨人,只是一名身高两米的小人物。
同年,张忠谋加入德州仪器。在《张忠谋自传》中,张忠谋回忆他和这位同年入职的基尔比同学,常常一起喝杯咖啡聊聊天。想必1958年的瑰夏,芯情一定不差。
《张忠谋自传》中在德州仪器的Morris
基尔比曾经和张忠谋八卦,说他在做的研发,是把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等等元器件,组成电路放在同一个硅晶片上,并为此向张忠谋请教一些制造元器件的细节。
当时的技术已经可以量产半导体做的晶体管,替代灯泡厂生产的玻璃真空管,但张忠谋觉得把这些元器件做到一块半导体材料中形成电路,这个想法“简直是匪夷所思”。
没想到,基尔比入职当年,集成电路横空出世。
短短几年后,德州仪器已经为集成电路成立了单独的部门,而张忠谋担任了这个新兴部门的总经理。实际上,集成电路的发明人基尔比也仅做过集成电路部门的副总经理。通过德州仪器对张忠谋的信任,足以看出忠谋老兄能力出类拔萃,智力不同凡响。
1977年,张汝京入职德州仪器,也曾加入基尔比,也曾为张忠谋出力,最终靠建内存厂顶天立地。张汝京个人干的很好,但供职的内存部门不好。德州仪器在1997年的10K表中吐槽:“从1995年第四季度到1996年第四季度,DRAM的价格下降了约80%。”
其实,内存一直动荡,只有大厂能抗,资金技术密集,天生寡头战场。
1997年,张汝京从德州仪器提前退休。下一年,由于内存部门持续赔钱,加上其它部门挣钱,衬托的像内存部门赔了更多的钱,德州仪器于是把内存部门卖给了美光。
这也拉开了世界范围内存大厂的洗牌序幕。大厂之间的排列组合,诞生了被后来的市场动荡一波带走的内存大厂欧洲奇梦达,日本尔必达,留下了美光、三星,和随着先进封装一飞冲天的韩国海力士。题外话,想研究寡头市场,想研究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来半导体。
1987年,56岁的张忠谋在台湾新竹创建台积电。2000年,52岁的张汝京在上海张江创立中芯国际。
2000年,台积电130nm制程量产,2004年90nm制程量产,2008年40nm制程量产。
与之相应,2004年,中芯国际130nm制程量产,2005年90nm试产并开展65nm制程研发。当时,蒸蒸日上的中芯国际,与芯片一哥台积电的技术差异为一代多一点点。
那时候,90nm制程还真是90nm(预告:后面写给IP人的主题会聊一聊什么叫制程,以及我们有什么误解。)
但中芯国际好景不长,知产纠纷如约造访,专利侵权招招致命,商业秘密防不胜防。
自2003年中芯国际上市前夕,台积电开始体系化起诉中芯国际知识产权侵权,包括专利和商业秘密。经历诉讼、和解又起诉,至2009年双方最终和解,中芯国际付出的代价除了数亿美金、一成股份、张汝京离职以外,还有遥遥落后。
扼住命运喉咙的中芯国际,被IP诉讼一把薅住了头发。诉讼和解时,台积电早已经量产28nm芯片,中芯国际依然是量产90nm。
直到诉讼结束,中芯国际的研发经营才重新走上正轨,攻克28nm制程量产,已经是六年以后。彼时台积电已经驯服了FinFET,完成了平面晶体管到立体晶体管的巨大跨越。
在中美之间的芯片战争还未启动时,中芯国际眼睁睁看着立体晶体管的工艺洪流呼啸而过,命运的叹息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清晰可闻。
大厂工艺时间表:一哥台积电TSMC和追赶的中芯国际SMIC
即使如此,中芯国际应该还能收到福建晋华艳羡的目光。道理非常简单,因为赖活着总比好死强,被美光起诉商业秘密侵权的福建晋华一直没能量产。如果说中芯国际被台积电的IP薅住头发跑不动,而福建晋华就是被美光攥住了脖子要了命。
下集:所以,什么是知识产权?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定义:“知识产权是指智力创造成果,例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外观设计,商业中使用的符号、名称和图像等”。它的目的是“通过在创新者的利益和广大公众的利益之间达成适当的平衡,知识产权制度旨在营造一个有利于创造和创新蓬勃发展的环境”(脚注6)。
这无疑是正确、坦荡且本质的理解。
每个人都希望保护自己的创新,社会为了鼓励创新,设立一些法定权利,在芯片领域,有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软件著作权、商业秘密等,通过维护这些具体权利,激励更多资源投入创新,最终全社会获益。其核心是维护具体权利,主打一个对事不对人。
不过,如果从中芯国际的视角,知识产权无疑更像战争中的武器。对手通过维护知识产权,巩固了地位,扩大了优势,严肃了纪律,甚至获得了收益。中芯国际的内心独白可能是:花我的钱维权,最后还有的赚。
当时保护的具体是什么创新呢?双方当事人真的关注吗?吃瓜群众已经记不住了,这更像是对人不对事。
从全社会的角度,知识产权显然是保护智力成果、营造创新环境的宏观工具,当然应该对事不对人。但对个体而言,它更像是垄断的防盗门,竞争的火箭弹,“具体型号”貌似没有“能够打到”更加重要。
这种理解好像和之前正确、坦荡且本质的理解不太一样,因为它关注的好像不是我的创新,而是你的创伤,不是我的智力成果,而是你的悲惨后果,不是我保护专利,而是保证你不能直立。
那么,这种理解正确吗?
知识产权用于维护权利是正当的,当权利被侵害时,当然可以通过打官司维护权利,维权胜利,当然会惩处侵权者。
一旦诉讼目的不再是维护权利,而变成打击对手,则正当维权的行为,就可能演化成滥用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说人话,可能构成恶意诉讼。
比如说,正当防卫中,目的是制止犯罪,即使一棍子把凶手打成重伤,也可能并不违法,没准还能当上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登上人民日报,走上人生巅峰。但缺乏正当目的,打伤别人肯定要赔钱,甚至可能会喜提派出所小长假,或者看守所深度游。
道理当然是这个道理,但“诉讼目的”毕竟不是“状元及第”,能做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友商不承认,谁能知道呢?
我们当然鼓励所有人秉承正确、坦荡且本质的态度对待知识产权,对事不对人。不要把知识产权当作打击竞争对手的武器。
但如同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如果所有人都不把知产当武器,对事不对人,每人得5分;如果所有人当武器,对人不对事,每人得1分。但如果友商当武器,我不当武器,友商3分,我得零分,那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我不能吃亏。
我们未必要把知产当武器,但友商有可能这么想:就是要打你,打的就是你,但是嘴上不能说打你,而要说维护权利。友商暂时没有起诉,可能是军备不足或者害怕报复,一定是冰雪聪明而不是热爱和平。因为热爱和平的人根本成不了让我尊敬的友商。
孟子说“国之大事,唯战与祭”。作为企业,显然需要了解战争和武器,也包括武器的安全操作手册。在台积电起诉中芯国际时专门声明:“我们通过法律手段索赔,并要求中止盗用商业秘密的行为”,这是在说我们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商业秘密,而非打击竞争对手。
知识点:知识产权可能被友商当作竞争的武器,你可以不说,但不能不知道。
诉讼和战争的关系不是我说的,是周文王老先生说的。易经第六卦天水讼的下一卦就是地水师,看似原被告打官司,实际是许多人在打仗。
(本节完,未完待续)
脚注:
1. 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尺寸是7/16×1/16英寸,集成了一个晶体管,三个电阻和一个电容。在2000年诺贝尔奖颁奖时,130nm工艺已经开始商用,每平方毫米可以集成60万个晶体管。
2. 集成电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18个月到24个月增加一倍,处理器的性能也大约每两年翻一倍,同时价格下降为之前的一半。
3. 《2022年美国专利各类别和领域的发展状况》武汉大学科教管理与评价研究中心 陈立新 张琳 黄颖
4.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864897/worldwide-capital-spending-in-the-semiconductor-industry/
5. https://ionanalytics.com/insights/mergermarket/fishing-for-chip-deals/
6. https://www.wipo.int/about-ip/zh/index.html
编者:本文系作者在中国芯片产业遭遇美国关键技术封锁,亟需加强自主创新、向外突破之际,对于芯片(IC)行业知识产权(IP)问题的深度思考。以浅显易懂、生动案例与行文诙谐的特点,将IC、IP的问题从两个行业同时向对方贯穿,旨在形成一套完整的芯片领域知识产权法。
这也是作者为本系列文章所起的主标题《芯法——芯片领域的知识产权法》,副标题为:芯片IP的知识大缸,IC、IP、IQ卡,统统告诉你密码!
本系列文章共计八章4.7万字,本文系第一章摘取的部分内容(6900余字)。作者在后续章节中会分别从“写给IC人”、“写给IP人”的角度,从如何正确认识IP,IC行业中商业秘密的重要性,及如何完美申请专利,如何玩转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以及专利诉讼该怎么打,如何运用公检法的三个兵器,甚至是芯片的反垄断角度,详细普及了IC和IP的知识。
知识产权及芯片行业专家茂金对本文的推荐:“IC&IP相伴,集成电路芯片中满满都是IP,既有可重用的电路(IP Core),又有专利、版权、布图等等知识产品(IP)。探寻这种缘分,可见明灭,不知其原。期待靳强的连载,从陪伴中国芯片行业成长的资深律师视角,揭开芯片与知识产权之缘。”
作者简介:
靳强
合伙人|北京元合律师事务所
知识产权及竞争法争议解决
靳强律师拥有超过15年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经验,专注于知识产权争议解决,擅长处理复杂的专利、商标、软件著作权、反垄断争议以及技术秘密纠纷。曾代表境内外知名企业处理过大量知识产权诉讼案件,代理的多起案件入选最高院知识产权指导案例,甚至成为司法解释渊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