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绿流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清康熙时期词人纳兰性德的名句。纳兰性德是明珠长子,满清贵胄,却在《金缕曲》中写到“ 德也狂生耳! 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并不以自己的高贵出生为傲。而《人生若只如初见》中的梁乡则不然,他和他的母亲时时不忘自己是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的后裔,正白旗的旗主,大清巴图鲁。
留学生们归国后,历史留给大清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国内的故事,《人生若只如初见》避开大众更为熟悉的广东,只在只言片语间提到孙文的活动,对于袁世凯、蒋百里等大名鼎鼎的人物只是在台词中出现。而把视角落在北京和上海。个人认为这不是因为删减,而是故意为之的创作手法,因为他们的故事大众已经耳熟能详,毋庸再赘述。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兴复会等团体的活动轨迹,和孙先生并不完全一致。也可以看到清廷内部的暗流涌动。保皇的、立宪的、革命的,也并非泾渭分明。剧中北京和上海是两种风貌。北京乌烟瘴气。上海开阔务实,镜头打光大有不同。
梁乡回到北京,在庆亲王和醇亲王的角力之间,得以重用,渐渐施展出自己的管理才能,但也渐渐被环境所浸染,或是,唤醒血脉。但他的能力和同学杨凯之相比,还是略逊一筹。梁乡高自尊心,不知变通,一心捍卫日薄西山的清廷,他是从幻想底航线卸下的乘客,永远走上了错误的一站,是巨轮的一环他渐渐旋进了,一个奴隶制度附带一个理想。万不要因为是李现演的就非要给这个角色找点优点出来,否则也太不尊重演员了。
杨凯之呢,出场就是面临被砍头的“乱党”,逃脱后,继续投身革命,他看待问题通透,待人接物能随机应变,有理想不外露,一直在践行。魏大勋把这个人物演得非常自然亲和,有少年感。
梁乡和杨凯之每一次的对话,站在现代的角度看,都能感受到梁乡的可笑。剧中,杨凯之教菽红的孩子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吴不顾,生父梁乡,是晚清守墓人;养父吴天白,革命先驱者;杨凯之可以看作是他的精神父亲,知行合一不断进步的革命家,他代表了先进理念的发展。吴不顾,象征的就是少年中国。
剧中杨凯之在延吉边务帮办任期内成功解决边境纠纷,参考了历史人物吴禄贞主导的“间岛问题”争端。吴禄贞曾参加唐才常起义,后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与良弼一见如故成为好友。武昌起义后,吴禄贞积极响应,但在起义前夕被刺身亡。剧中的虚构人物都有参考一些历史原型,但并不是完全参考某一个人,所以不必讲剧中角色和某一个历史人物对号入座。例如李人骏这个角色就综合了清末民初众多思想保守、维护旧体制的官僚、尤其是北洋系中下层军官。而不是网传的徐树铮。后面20集的信息密度很高,有这样几处亮点:第22集,吴天白菽红去了杭州,镜头由人物转到西湖,金色的光美好得不可方物。一个细节,雷峰塔不是现在的模样,剧组采用了法国传教士于1859年拍摄的雷峰塔照片,对的,就是鲁迅写《论雷峰塔之倒掉》前的样子。美得像郁达夫的文字。
第26集,慈禧驾崩之前,先派人毒死光绪。梁乡之前听平田一郎说过这个预测,他的母亲大怒不信。慈禧死后,梁乡并不悲伤,母亲悲痛万分,回忆往日见到太后的美好时光。铁腕太后驾崩了,瘸腿的吴天白治好了半条腿,拄着拐杖回来了。这似乎预示着新旧交替,革命曙光在前。
但黎明前的黑暗最为黑暗,五彩斑斓地黑,混乱。吴天白在一场爆炸中去世。菽红来到北京,得知吴不顾和梁乡一家有接触。杨凯之借钱买官,要在北洋军拿下一席之地。黄复生汪兆铭在策划着刺杀醇亲王。失败。载沣感慨:他也不了解我,我也不了解他。这里顺带提一句,白客饰演载沣可真是神来之笔,网友说得好:活人微死感。这条赛道白客是走出来了。救不活了,没办法还是要做个样子,怎么就救不活了呢,哎就这样吧。看不透这个时代,看不透周围的人,哎就这样吧。
白客是喜剧演员出身,演起正剧来确这样令人信服,载沣不仅是“窝囊”,还有贵气,这种贵气不是高傲,而是皇室子弟常年被规训出来的内敛克制,比《走向共和》里的载沣更有说服力,说起来,黄子华也是喜剧大拿,他出演《非常公民》中的溥仪,亦大有突破,且演技绝佳。梁乡越到后期越是丑态毕现,和杨凯之观念上的对立也日趋白热化。从妆造上也能看出,梁乡在日渐油腻,令人生理性厌恶,而杨凯之始终保持一种干净温柔的少年感。梁乡妄图做中国的“父亲”,而杨凯之要做四万万民众的“儿子”。
菽红千帆过尽,再一次直面梁乡,告诉他,你终将成为历史的过眼云烟。这是菽红作为“祖国母亲”的选择。她和杨凯之在一起,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
按理说,如果这是单纯的爱情剧情,女主找到真爱,故事就可以结束。即使作为历史剧,演到辛亥革命爆发,也该结束了。
这部剧的精彩之处和独特之处却在于最后五集,武昌起义了,故事还没有完。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留学三兄弟中,杨凯之被袁世凯派人刺杀,身亡;梁乡被革命党人刺杀,暂时没死;只有李人俊得以保全,他和杨凯之都务实,不同在于,杨凯之多了一点理想主义,愿意献身革命,而李人俊更看重小我,这也无可厚非,李人俊是绝大多数人。梁乡在医院里说:“刺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亡”。多尔衮带大清入关,多尔衮的后人见证了清帝退位。很有象征寓意。
以往的作品往往站在历史胜利者的角度展现正面人物,而对于正面人物又多展现个别领导人物。这部剧里面,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上海光复都是主要呈现起义军民群像,战斗场面时间长,调度有方,极为真实壮烈。同时,清廷内部的部署、袁世凯神隐在背后的操纵、新军中立场的矛盾,众生百态,纷繁复杂,远不是一句“武昌打响第一枪后,全国各地纷纷通电宣告独立”那么简单。导演和编剧对于战争和斗争有着深刻地理解,而电视剧又有足够的时间去反应战争中各方面的动态。这不是我在此用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编剧江奇涛也是《汉武大帝》、《亮剑》的编剧。据说,这部剧是他的封笔之作。导演王伟在《人民日报》发文说到:“故事力图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深入那个动荡的时代,展现彼时日本对华“渐进蚕食”的狼子野心,展现封建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败的历史必然,更是展现了一代青年将个人命运系于民族命运,最终撬动历史巨轮的生动的、细腻的历史故事。记住黑暗,是为了让未来更光明。直面伤痕,是为了让新生更坚韧。”剧中多次提到一个词:生生不息。淑红是历史的见证,亦是生命的见证,一代人的挣扎,一代人的思考,一代人的奋进,一代一代人过去了。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而她是不能够流泪的,她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