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长跑赛,逐一把控CKD相关风险,选择心肾获益明确的药物,才能真正地延缓疾病进展。
慢性肾脏病(CKD)作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其防治成效关乎数亿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生命健康。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我国在这场“对抗战”中初战告捷。最新流调数据显示,相比过去,我国成人CKD患病率下降了30%[1]。这无疑得益于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慢病管理的优化及新药覆盖的升级等多方面努力。
然而,庞大的患病人群基数仍不容忽视,当前我国CKD估算患病率仍达8.2%[1],且疾病负担呈持续加重趋势。权威预测表明,至2029年,每10万人中CKD患病率与死亡率将分别攀升至11.7%和17.1%[2],这极大地凸显了疾病防控的紧迫性与艰巨性。在这场关乎患者生存质量的慢病管理持久战中,选择经临床验证、具备明确心肾保护作用的治疗药物,是延缓疾病进展的关键所在。
立足预防,聚焦治疗:
构建全面的CKD管理体系
将这些风险因素转化为可落地的防控行动,需多维度施策[3]:
基础疾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是损伤肾脏的“主力军”。临床中应通过规范药物治疗,结合生活方式干预,降低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帮助肾脏减轻负担。 生活方式改善:鼓励患者戒烟,每周进行超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饮食遵循低盐低脂,根据肾功能合理限制蛋白摄入。 高危人群监测:针对老年人等高危群体,定期检测尿常规、血清肌酐,评估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早发现异常信号并进行干预。 社会支持构建:加强基层社区的科普宣传,优化医疗资源下沉,提供便捷服务。
药物治疗策略迎变革:
延缓CKD进展为何要靶向心肾?
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在1,200例CKD 3期患者中,约有1.8%的患者会进展至肾衰竭;而在1,276例CDK 4期的患者中,进展至肾衰竭的患者占比20.1%(如图2)[4]。也就是说,从CKD 3期进展至4期,肾衰竭的风险飙升了近11倍!
CKD患者具有极高的心血管风险,包括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突发性心脏死亡等,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非透析依赖性CKD患者达34.7%[5]!并且在晚期CKD患者(4-5期)中,比早期CKD患者(1-3期)具有更高的心血管患病率。在CKD 5期患者中,主要致死原因不是终末期肾病(ESRD)所致肾衰竭,而是心血管疾病[6]!
图3 CKD进展增加住院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7]
SGLT2i引领CKD管理新目标:
SGLT2i助力心肾保护,革新临床结局认知
SGLT2i的心肾保护作用,并非依赖传统降糖机制,而是通过血流动力学与非血流动力学两大核心途径实现[8-12]。
血流动力学方面,SGLT2i能降低肾小球内压,缓解肾脏高滤过状态,减轻肾脏灌注压力,进而改善肾小球内“三高”状态(高压力、高灌注、高滤过),延缓肾小球硬化进程。此外,SGLT2i可降低间质和血浆容量,同时降低动脉僵硬度、改善内皮功能,进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肌壁压力。
DAPA-CKD、CREDENCE和EMPA-KIDNEY等一系列大型临床研究给出了肯定答案。这些研究不仅证实了SGLT2i在延缓CKD进展、降低心肾事件风险方面的显著疗效,更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
DAPA-CKD研究数据表明,无论有无糖尿病,达格列净与安慰剂相比均可使CKD患者复合性终点事件(eGFR下降≥50%、ESRD、肾脏或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发生风险降低39%(HR:0.61,95% CI:0.51-0.72;P<0.001),使肾脏特异性终点事件(持续性eGFR 下降≥50%、ESRD和肾脏相关死亡)发生风险降低44%(95% CI:0.45-0.68;P<0.001),心血管原因死亡或心力衰竭住院的复合风险降低29%(95% CI:0.55-0.92;P=0.009)[13]。
EMPA-KIDNEY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服用恩格列净可使CKD患者发生肾病进展或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降低28%(HR:0.72,95% CI:0.64-0.82;P<0.001)。格列净可使CKD患者全因住院的发生风险显著降低14%(HR:0.86,95% CI:0.78-0.95;P=0.003)[15]。
以上数据来自不同研究,人群基线不同,结果数据并非横向对比,仅供参考。
SGLT2i的多靶点作用机制,使其在不同病因的CKD患者中均能发挥降低肾病进展风险的作用。
一项纳入13项大型SGLT2i试验(每组≥500例CKD患者)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SGLT2i的肾脏疾病进展风险总体降低了37%(RR:0.63,95% CI:0.58–0.69)。在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CKD患者中,SGLT2i对于肾脏疾病进展的控制无异质性(P=0.31)[16]。
OPTIMISE-CKD研究和EMPA-KIDNEY研究证实,无论蛋白尿水平如何,SGLT2i均有心肾保护作用[18, 19]。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