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城乡融合背景下超大城市乡村振兴实践研讨会”。副研究员程鹏、助理研究员林俊瑛携最新研究成果参会,围绕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与乡村文化有机更新等核心议题展开分享。这场聚焦超大城市乡村发展痛点的学术研讨会,将“宅基地三权分置” 改革实践与乡村有机更新的路径和对策等前沿课题转化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直击市民们关注的闲置资源利用、乡村生活方式转型等现实关切。
程鹏在“城乡融合背景下超大城市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研究”中,以覆盖上海近 1/10 行政村的112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为样本,通过实地走访七八十个村庄的一手资料,构建了全景式的宅基地盘活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上海已形成 “农户+个体”“农户+村集体”为主的多元化盘活模式。在嘉定示范村向阳村,通过引入国企搭建开发平台,村民以宅基地使用权折价入股,实现“保底租金 + 收益分红”的复合收益机制,使原本闲置的宅基地每亩经济价值提升10倍,2024年该村村民人均增收达2.3万元。
“超大城市的宅基地盘活本质是多元主体的利益协调工程。”程鹏指出,政府政策引导、市场主体运作、村集体统筹与村民权益保障的协同机制,是破解宅基地碎片化利用难题的关键。专家指出上海市民对乡村空间的需求将突破行政边界,形成向长三角区域辐射的“城市功能外溢 - 乡村资源响应”联动格局,为跨区域盘活宅基地资源提供了新思路。
助理研究员林俊瑛的“乡村文化传承与乡村有机更新”研究则聚焦超大城市乡村的文化价值重构。通过对崇明区民宿业态的深度调研,她发现疫情后乡村住宿需求呈现明显分层特征:既有1000-2000元/晚的高端度假型民宿,也有月租3000元左右的长居型民宅,后者吸引大量城市退休群体形成“乡村养老”新趋势。
“乡村文化更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博物馆式的保护层面。”林俊瑛以浦东联民村为例,指出该村依托毗邻迪士尼的区位优势,将传统海派手作技艺融入农房改造中,成功打造出“非遗体验 + 文旅消费”相融合的新业态;金山中洪村通过农民画产业化,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 800 万元。其研究引入国际比较视角,指出法国普罗旺斯小镇通过文化遗产旅游线路规划激活乡村经济,德国有机农业村通过田园派对实现生产过程可视化,而上海的创新在于推动 “科技要素下乡”,如张江科技企业将农房改造为研发工作室,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