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为独龙人定族名

  作者 张李明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1951年年底的一天,正在云南民族学院政治系学习的孔志清,收到学院领导的通知,让他准备出席中央民委扩大会议。作为一个旧社会受尽欺压的弱小民族代表,竟能前往祖国首都北京,参加中央的会议,孔志清激动得一夜未眠。

  独龙人的祖先原先居住在滇西北高原上的丽江、剑川、兰坪一带。很多年以前,他们为了逃避其他民族的压迫,就迁移到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之间的河谷里。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一年中有半年时间被大雪封闭。他们几乎与世隔绝,除了反动统治者来摊派苛捐杂税,以及附近一些民族来掳掠独龙族人做奴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独龙人口仅剩2500人左右。他们穿的是一片麻布,吃的大半是草根树皮,有的男子甚至只在腰间挂一块桦树皮,有些还住在岩洞或树穴里。大多数人全家的财产,用一个背箩就可以背走。

  1950年,独龙人获得新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扶持他们安家立业,派出一个个工作队,过溜索、翻雪山,把大量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运进了独龙江河谷。独龙江畔第一次出现400多亩水田。独龙同胞感谢不尽地说:“我们没有一个人没吃过毛主席的救济粮,没有一个人没穿过毛主席的救济衣。”

  乘坐了五天五夜的火车和轮船后,孔志清和云南的少数民族代表在1951年12月15日到达北京。孔志清每天都能见到中央首长,同他们一起吃饭,一起看晚会演出,一起讨论各民族的发展进步问题,还见到了毛主席。在北京的日子,成了孔志清一生中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

  1952年1月4日,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中到礼堂里来看望各民族的会议代表。周总理穿着黑呢中山装,来到代表们身边,同每个代表握手,并亲切地向大家问好,代表们也向总理问好。总理向每个代表一一询问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是什么民族,当总理来到孔志清身边时,孔志清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

  “你叫什么名字?是从哪个省来的?”总理亲切地问。

  孔志清握着总理的手说:“报告总理,我叫孔志清,从云南最边远的独龙江来。”“孔志清......”总理重复了这三个字,接着说道:“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你们民族也有和孔老夫子一个姓的?”孔志清连忙回答:“过去我们没有姓,没有人读过书,更没有学校,有一年,一位来独龙江考察植物的先生,见我机灵,就资助我到内地上学,还给我取了孔志清的名字。”总理听后,“啊”了一声,停了片刻又问:“你们是属于哪个民族?”

  说起自己的民族,孔志清有满肚子委屈要向总理诉说,但他知道,周总理日理万机,又怕耽误了总理的宝贵时间。当他看见周总理那慈祥的目光,就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在旧社会,反动统治者歧视我们,侮辱我们,把我们当野人,称我们是‘俅子’‘俅人’,把我们居住的地方叫‘俅江’,有的叫我们‘曲子’。”

  生活在祖国西南边疆的这个少数民族,至今没有统一的族称。总理问道:“你们是怎样称呼自己的?”孔志清告诉总理道:“历来我们都自称独龙人。我们聚居的地方叫独龙江。”

  总理听了,非常坚定地说:“一切歧视少数民族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过去那些侮辱性的称呼,一律废除!你们自称独龙人,这是一个很响亮、很有意思的族名。今后,就按你们的意愿,把你们民族的族名,定为独龙族!”还对身边的西南局书记王维舟说:“老王,你记住,这个民族的族名,要以本民族的称谓使用,不能以别个民族的称谓定族名。”孔志清顿时激动得热泪盈眶。

  就这样,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独龙人就正式定名为独龙族,独龙族从此结束了被歧视的历史,真正成为我国各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1951年5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额的指示》。根据中央指示,中共云南省委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报经中央批准,重新确定了一些民族的称谓。将“倮倮”“夷人”等称谓改为彝族。1952年,将“曲子”“俅人”等他称定名为独龙族;“山头”改称为景颇族。1963年4月2日,“佧佤族”改称“佤族”。1979年,基诺族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1985年,“苦聪人”被划归为拉祜族;“崩龙族”正式改名为“德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