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听到书名时我们也有点懵:《资治通鉴》?那不是给大人看的“帝王之书”吗?孩子适合么?能看得懂、感兴趣么?
直到我们拿到书,看了内容,又了解作者“熊大叔”的故事,才发现和想象的不一样。
大家可能会问:市面上孩子爱看的历史书不少了(比如,经典的,有林汉达的《上下五千年》,陈卫平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故事》;通俗的,有《历史是一群喵》《汤小团》系列,都超受欢迎),为什么还要选这套讲《资治通鉴》的历史故事?
主要有两点,它特别适合想“进阶”的孩子:
一方面,培养娃深度历史思维和思辨分析能力。
《资治通鉴》超爱分析为什么,尤其注重分析事件间的因果链条。比如,读历史书可以知道秦始皇做了什么,而《资治通鉴》会详细分析秦统一六国的策略和败亡原因。
另一方面,对校内语文和历史学习,很有帮助。
它是成语活词典,比如“悬梁刺股”“负荆请罪”等大量成语都来自《资治通鉴》。所谓文史不分家,学好了对语文学习一定有帮助。
为什么这套书,值得孩子读呢?
首先,作者熊大叔很会讲。他是央视资深主笔,文笔好口才棒。这套书最初就是他给自己上小学儿子讲《资治通鉴》攒下来的故事,因为讲得有趣,音频很受欢迎,才被出版社追着出了这套书。
讲解深入,有底层逻辑,适合大孩子边看边思考,提升思辨能力
我可太喜欢太喜欢太喜欢了!字虽然不少,但读起来不费力,图片超可爱,孩子看得咔咔大笑!
十本书每本都是满满的知识点,强推!我家大人小孩都爱看!用娃的原话是:‘看这本书就像听故事一样!’
“三年级娃超爱!还能扫码听音频,小点的娃可以先听再读。
所以,如果孩子已经读完一些历史读物,希望这个暑假的历史阅读“更上一层楼”,这套书很值得考虑! 而且最近京东买书活动力度很大,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
终于要讲到主题了。
前段时间,我们邀请了熊大叔做直播,本想请他多讲讲这套书,没想到他掏心窝子分享了一个自己坚持了十几年的“笨方法”—— 抄书!
他说,正是这个习惯,让他现在写作又快又好。他甚至放话:“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开始抄书,坚持到高中毕业,十年后,他的积累和沉淀一定会让他脱颖而出!”
我们把这段内容做成了短视频,没想到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浏览量很快冲击到十几万。
所以,今天我们把熊大叔提到的抄书心得方法的内容,整理成文分享给花友们。
在现在这个快时代,大家觉得“抄书”这个方法,还适合现在的孩子么?欢迎看完,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我抄书,抄了整整16年!
对我来说;真正的经典的好书,不管中英文,我都会抄下来。抄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去考证考据的学习过程。
比如,我几乎把《资治通鉴》全部抄了一遍,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做抄书:
粗的蓝色文字,是原文;
红墨水文字,是各种注释和考证;
最后,还有自己的大段评论;
有时,遇到地理内容还会手绘地图。
直播中的熊大叔的抄写本
这是我的系统学习方法。我从 36 岁开始抄书,到现在整整 16 年,纸质版的手抄内容差不多快 500 万字了。
抄书,带来的收获
我抄了16年近500万字了,得到了什么?
不说能转化成产品,单说两点:一,我现在写任何东西,都能又快又好写完,不用憋稿子,随时提笔就能写。
二是表达没有障碍,不用反复琢磨措辞,也不用提前写提纲,张口就能说。
这些能力,说到底都是抄书带给我的。
所以真心建议各位,不管孩子现在上小学还是初中,都可以尝试下抄书的习惯。
给孩子准备一支好钢笔、一本像样的本子,抄中国古典就用大本子,规规矩矩地抄。没时间就少抄点,有时间就多抄点,最重要是坚持。
刚开始时候,泛读很重要。泛读的关键是提高阅读的数量。我去年阅读量260多本,疫情前最多的时候有190多本,疫情期间反而读得少了,每年大概100多本。去年恢复到了260多本,今年估计也能达到200本以上。
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泛读。泛读的书不一定要经典,只要是领域比较宽广的、新近出现的畅销书都可以泛读。泛读的目的是开阔眼界,让孩子不要过于狭隘,读书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所以泛读要解决的是宽度问题。
精读又是什么意思呢?精读的书通常不是普通的畅销书,而是有深度、有高度的作品。精读需要逐字逐句地读,遇到难点就要查清楚。
比如我在抄写英文科普书的时候,遇到一些专业名词,像“二氯甲烷”这种词,一定要搞懂,否则会影响理解。
就像打仗一样,泛读是一口气冲向敌人阵地,留下几个残敌或堡垒先不管;而精读则是要逐个排除地雷、不留难点和困惑,攻克堡垒。
抄书时手里握着笔,比单纯看书仔细得多,很多眼睛漏看的细节都会被发现 —— 这就是抄书的魔力。
我可以明确地说,一个抄了十年书的孩子,十年下来,他的积累和沉淀会让他脱颖而出。在大家都浮躁、喜欢投机取巧、追求捷径、热衷于花哨东西的时候,只要有人愿意下笨功夫,他就会永远走在前面。
我希望家长们能明白,那些看似笨拙但能带来长远回报的事情才是值得做的。
我希望看完这篇文章后真的有家长带着孩子认真地开始抄书,坚持十年。我期待有一天,这个孩子来找我说:“熊大叔,我当初听了你的话开始抄书,现在我特别厉害!”我真心希望这种情况能发生。
花友孩子的读书笔记
抄书不在多,而是坚持
我想强调的是,抄书的关键在于坚持。时间管理的秘诀不是要做更多事,而是要懂得舍弃一些事情。
如果想让孩子每天花15分钟或半小时抄书,就要想清楚,为了这个目标,需要舍弃什么。
孩子可能会觉得抄书像是增加了一项作业,这是他们的心理障碍。所以,一定要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开始抄书,让他喜欢上这个过程。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抄书,比如约定每天晚上一起抄10分钟,这样孩子会更有兴趣。
我还有一个小建议,就是不要给孩子设定太大的目标。
比如,一开始不要要求孩子一天抄1000字,而是从抄一首唐诗开始,让他工工整整地抄写,然后一起理解唐诗的意境。
等孩子习惯了,不觉得有压力,他自然会感兴趣,甚至会主动抄更多。抄书的过程中,他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一开始不要给孩子太重的负担,目标一定要小。比如,还可以从五言绝句开始,如果孩子第一天能把这20个字抄完,还能把后面的注释抄完,那就好好奖励他。
如果有一天孩子高兴抄了两首,那就要大加夸奖,让他觉得这件事是父母认可的,是有成就感的。千万不要把抄书当成一项作业布置下去,否则孩子会觉得这是十年的苦差事。
一开始一定要让孩子觉得这件事有趣、好玩,哪怕只有一点点兴趣。只要孩子走上这条路,后面就不用操心了。
抄书切记:抄经典!
我还想再强调一遍:抄书千万别选那些泛泛之作,一定要挑中国古典里的精品中的精品,记住别抄乱七八糟的现当代作品,白话文也没必要碰,就盯着《史记》《资治通鉴》《古文观止》这类真正的古文经典下手。当然特别好的英文经典也可以抄。
《古文观止》
小学生抄书,可以从唐诗开始
我觉得孩子还是小学生的话,可以让孩子抄唐诗。
可以先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然后是律诗,最后再抄古体诗。因为要是让孩子一开始就抄古体诗,他根本受不了,也不明白在说什么。
刚开始抄绝句有个好处,就是短,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每天抄一首就行。每天抄一首,一年下来《唐诗三百首》不就抄完了吗?
像《琵琶行》这种长诗,一天抄不完也没关系,别硬让孩子一天抄完,没必要。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一天可以抄一首,但一定要让孩子养成每天都抄的习惯,最后形成肌肉记忆,到时候自然就知道该抄了。
《琵琶行》
抄完后要让他认真地朗诵几遍,慢慢形成语音和手动的配合。
第一步先从抄唐诗开始,然后抄宋词,这些都是韵文,有愉悦感和音乐感,孩子接受起来会容易很多。在这个基础上,等把唐诗宋词都抄了,就可以试着开始抄一些别的了。
抄古诗词,抄原文抄注释,不要抄翻译
关于抄写古诗词,我的建议是注释一定要抄,但不要抄那种翻译过来的句子。
比如“锄禾日当午”,不需要抄写“在太阳底下锄禾”,而是要让孩子理解原句的意思。如果注释里有对字词的考证,比如解释“餐”字的甲骨文写法,或者某个字的用法,这些硬核的知识是可以抄的。
解释诗的意思时,不要让孩子一开始就去翻译古诗为现代文,这是一种很糟糕的行为。唐诗的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文化的人也能听懂,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些句子本身就很直白。
但是,古诗里有些典故和历史文化背景是需要解释的。比如“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就要解释朱雀桥是南京城南的一座桥,因为南京的城门按照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方位命名,所以南门叫朱雀门,桥就叫朱雀桥。乌衣巷则是东晋时期王家、谢家等贵族子弟居住的地方,因为他们的子弟穿黑色的丝绸衣服,所以巷子叫乌衣巷。这些典故和背景知识是值得抄写的。
如今的乌衣巷
古诗词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许多典故,讲到周瑜、小乔等人物。辛弃疾的词里也有大量典故。如果不理解这些典故,就很难读懂诗词,更无法领会其中的言外之意。
所以,抄写古诗词时,不仅要抄原文,还要抄下注释中的关键知识点,尤其是那些典故和历史文化背景。
这些是古诗里用心写的地方,抄下来对孩子理解古诗和积累知识都有很大帮助。
《念奴娇·赤壁怀古》
抄写古诗词的好处很多。首先,如果能背下来并反复吟诵,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音乐感和节奏感。有古文功底的人,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有节奏感和优雅的表达。
其次,通过抄写,孩子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的优雅表达方式,学会在文字中融入历史和文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