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州(今南宁横州市)是明代广西的军事重镇,却也是蛮烟瘴雾之地。吴时来从刑部给事中(正七品)这样的清贵言官沦为无品无级的驯象卫士卒,巨大的落差并没有让他消沉。他写下了《初到横州》,以豁达心境面对困境。
初到横州(节选)
濯足横江水,为家又此城。
行藏随所寓,淹滞岂无成。
横州驯象卫指挥使范儒敬仰吴时来,邀请他担任官兵文学教官。吴时来的学识与品德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教。为满足求学需求,他在城西乌石岭建起 “悟斋”,希望能在此悟道,修身进德、培养浩然正气。
当时的横州地处偏僻、文风不盛,吴时来把敷文兴学、教化百姓视为己任。他找到指挥使范鲁、横州知州高仕楠,希望能够在乌石岭兴建一所书院,让更多的学子可以接受教育。
现在横州汽车站附近的这一片小坡,就是吴时来所建的“悟斋书院”(又名乌石书院)当年所在地。五百多年的沧桑巨变,繁盛的书院早已不复存在,但吴时来创建书院的精神犹存。
一直到清朝,横州学宫的儒生都还非常崇拜他,在书院里建了吴公祠,把他的画像刻在石头上。
海棠花开花落,岁月匆匆而过,吴时来在横州已过十年。公元1567年,嘉靖帝驾崩,继位的隆庆帝急召吴时来回京。后来吴时来担任左都御史,成为大明最高监察机构——都察院的负责人。对吴时来而言,谪戌横州的经历是独特而无可替代的,他在这里修身、悟道、成长,万历十六年(1588年),吴时来把贬谪横州期间所作的诗文编辑出版,命名为《横槎集》,正是对横州十年光阴的深切怀念。
戊午三子中的第二位,吴时来的好友董传策,被贬到邕州(今南宁市)。这下可方便了,两位好友相距不远,时常结伴游学,畅叙情谊。
董传策 松江(今上海)人
初抵南宁,董传策便被青秀山的美景所吸引。青秀山的奇峰异石、郁郁葱葱让他流连忘返,他决定在此结庐而居,自号 “青山之主”。
在贬谪南宁的十年里,董传策寓居青秀山,题咏无数。他的诗作涵盖青秀山的四季变换、日出日落。直到今天,“我携春色上山来,山花片片迎春开”,依然令人读来击节称好。可以说,青秀山给董传策的贬谪生涯,带来了心灵慰藉,董传策则赋予了青秀山旷达澄清的人文气质。
董传策是古往今来历史上所有的文人当中,描写青秀山的诗文作品最多的作家。他也不仅仅是写一时一地,而是对整个青秀山的一年四季、一天中的日出日落等风景的变化,都有很好的明确的描写和记载,他是青秀山自然之美的最早发现者。
在南宁,董传策虽为贬谪身份,但当地官民都对他崇敬有加,让他得以在青秀山上收徒授课,每日与士人畅谈艺文。
根据史料记载,南宁当地许多士人,都仰慕董传策的德行与学识,纷纷跟随董传策学习或间接受到其思想的影响。勤学思奋的风气在当时为之一振。
嘉靖四十年(1561年),南宁郡守郭华溪、同知张贯为董传策在青山泉上建了一座亭,董传策亲笔题匾额“混混亭”(混通滚,此处念“滚”)。青山泉也被其命名为“混混泉”,取《孟子》“原泉混混,不舍昼夜”之意。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夏,时任广西佥事徐浦到此,镌刻“董泉”于泉边岩壁上,“混混亭”也随之改为“董泉亭”。如今,董泉依旧流淌,清泉映照着董传策的清正气节。
谪戍南宁期间,董传策还收徒授课,促进了南宁文教的发展。他的诗集《采薇集》《幽贞集》《邕歈集》成为研究明代广西的珍贵资料。他的故事在青秀山间传颂,成为南宁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戊午三子的第三位张翀,他没有贬到广西,但他自己就是广西人——张翀,字子仪,号鹤楼,明嘉靖四年(1525年)出生于柳州。
柳州龙潭公园内 张翀留下的石刻
张翀被贬的地方是贵州都匀。在明朝十三个省级行政区划中,贵州是经济最落后的一个。而位于贵州南部的都匀地处偏僻、文风不盛,张翀把敷文兴学、教化百姓视为己任,题住所匾额为“读书堂”,开始聚徒讲学。后来又建成龙山道院、问月楼。
都匀士子纷纷上门请求张翀收为弟子,张翀则朝夕引导他们勤学钻研。一时间,都匀的文教风气比其他州县更加浓厚,“读书堂”也成为了都匀未来书院的发端。
张翀在都匀开启了当地教育的先河,明代贵州巡抚江东之将张翀和在贵州文教史上有重要贡献的王阳明、邹元标并称“贵州三迁客”。清光绪年间,为纪念张翀,都匀知府区维翰建起 “鹤楼书院”,其影响延续至今。
左起:张翀、王阳明、邹元标
五百年岁月流转,吴时来、董传策、张翀的事迹在这片土地上从未被遗忘。他们在弹劾严嵩的事件中,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担当。贬谪至广西和贵州后,以文化为纽带,连接中原与南疆,推动了当地文教的发展。
这三位清官的故事,是明代历史的传奇篇章,也是中华民族廉洁文化的宝贵财富。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正义,用智慧滋养了一方土地,传承清廉之风。
本周六(6月14日)21:20
广西卫视播出的《广西故事·戊午三子 八桂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