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0年1月至2024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251例SLE妊娠事件(涉及223名女性),排除非自然妊娠、多胎妊娠及数据不全者。
根据SLE发病时间分为三组:儿童期发病组(I组,n=35,<18岁确诊)、孕前成人期发病组(II组,n=177,≥18岁且孕前确诊)、妊娠期新发组(III组,n=39,≥18岁且妊娠期首次确诊)。数据收集涵盖:①人口学特征(孕周、孕前BMI、生育史等);②临床特征(皮肤/黏膜/心肺/血液系统等受累表现、SLE活动度[SLEDAI-2K≥4为活动期]、狼疮肾炎LN史);③实验室指标(ANA、抗dsDNA等11种自身抗体、补体水平、血小板计数等);④用药(糖皮质激素、羟氯喹HCQ、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LMWH、免疫抑制剂);⑤妊娠结局(胎儿丢失、早产、低出生体重等胎儿结局,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母体结局)。
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病时间与APOs的关联(SPSS 26.0,显著性阈值p<0.05),校正孕周、产次、LN活动性等混杂因素后评估独立风险。
研究结果
1. 基线特征差异
III组(妊娠期新发)孕妇年龄(26.0岁)显著高于I组(24.0岁,p<0.001)但低于II组(29.0岁,p=0.020);I组初产妇比例最高(88.6% vs II组63.3%、III组61.5%,p=0.012);II组既往不良妊娠史比例更高(28.8% vs III组7.7%,p=0.007)。三组孕前BMI、剖宫产史及孕前SLE缓解状态无显著差异。
2. 临床与实验室特征
疾病活动度:III组SLEDAI-2K≥4比例(79.5%)显著高于II组(48.0%,p=0.001),活动性LN(46.2% vs II组27.7%,p=0.029)及管型尿(17.9% vs II组6.2%,p=0.046)发生率更高。
多系统受累:III组皮肤黏膜(35.9% vs II组17.5%, p=0.023)、心肺(46.2% vs I组11.4%/II组17.5%, p<0.001)、血液系统(71.8% vs I组37.1%/II组46.3%, p<0.001)受累更显著,但肝肾功能、神经病变无差异。
实验室指标:III组ANA(100% vs II组72.9%, p<0.001)、抗dsDNA(69.2% vs II组36.7%, p<0.001)、抗SSB/La(17.9% vs II组5.6%, p=0.035)、抗核小体抗体AnuA(28.2% vs I组2.9%/II组3.4%, p<0.001)及ACL(7.7% vs II组0.6%, p=0.016)阳性率更高;低补体血症(69.2% vs II组45.8%, p=0.009)及血小板减少(43.6% vs I组14.3%/II组22.0%, p=0.007)更常见。
3. 妊娠结局
总体APOs:70.9%(178/251)发生APOs,III组风险最高(94.9% vs II组64.4%, p<0.001)。
胎儿丢失:III组胎儿丢失率(流产/死产)64.1%,显著高于I组(28.6%, p<0.001)和II组(19.2%, p<0.001)。
活产儿不良结局:III组早产(43.8% vs II组24.0%, p=0.020)、低出生体重(54.5% vs II组29.9%, p=0.009)、胎儿生长受限(FGR,27.3% vs II组10.1%, p=0.019)发生率更高。
母体结局:三组妊娠期高血压(HDP,17.0%)、妊娠期糖尿病(GDM,6.8%)无差异(p>0.05)。
4. 发病时间与APOs的关联
单因素分析显示,III组胎儿丢失(OR=5.342, 95%CI 1.629–17.520, p=0.006)、早产(OR=6.390, 95%CI 1.244–32.828, p=0.026)风险显著高于I/II组;多因素校正后,III组仍为胎儿丢失和早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儿童期发病(I组)与APOs无显著关联(p>0.05)。
三组间SLE临床特征与妊娠结局比较
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SLE发病时间与妊娠结局的关联:妊娠期新发SLE患者疾病活动度更高(SLEDAI-2K≥4达79.5%),多系统受累(心肺/血液/皮肤)及特异性抗体(ANA、抗dsDNA等)阳性率更显著,导致胎儿流产(64.1%)和早产(43.8%)风险较孕前发病者升高5-6倍。儿童期或孕前发病且病情稳定的患者APOs风险相似,提示孕前控制是关键。研究局限性包括样本量不均衡(III组仅39例)及回顾性设计,未来需前瞻性多中心研究验证干预策略。临床需对妊娠期新发SLE加强多学科监测,以改善母婴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