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高考其实已经结束好几天了,其实我已经有点对高考新闻免疫了,每年都是差不多的套路,孩子走错考场坐着警车狂奔至正确考点,孩子忘带身份证警察两分钟补办一张,一群根本不在乎身材管理的男人穿着旗袍在校门口自嗨,考完父母相约去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
但是今年,我看到了一个让我感触很深的画面:一个女孩子考完以后,用一根扁担挑着自己的被褥和行李,走路回家。
我之所以感触很深,是因为在我的印象里,“肩挑”是一种在年轻人身上几乎快要消失的技能,唯一能够看到90后、00后们肩膀上压着重物,就是健身房里练习深蹲的时候。
其他地区我可能没有什么发言权,但是以我在重庆的观察来看,这个以“棒棒”挑夫为名的城市,已经很少能够见到年轻人的肩膀能够扛得住那么大的重量了。
2021年我摔断肋骨那段时间,拖着伤残的身躯去帮紫雨大师搬家,没法用力,只能摆个样子
别说年轻人,我同龄的城镇人也很少见过肩膀能挑东西的。
2009年,我在报社的时候换部门,需要把我装满了资料的办公桌从五楼搬到四楼。办公楼没有电梯,只有一个长期驻扎在报社的棒棒络耳胡,他虽然不是报社的员工,但是他的电话号码是上了报社通讯录的,可见他的重要性,他甚至有一个小小的杂物间当休息室,人称“络办”。
尤其是对基层一线的女记者女编辑来说,报社可以没有总编辑,但是不能没有棒棒络耳胡。
我给络耳胡打电话,他拿着一根“硬头黄”竹棒棒来到我办公室,三下五除二用绳子绑好以后,说只有他一个人,需要我一起抬。
我们部门三个精壮男青年觉得很好玩,都来试了一下,没有一个人能够抬起来,理由是“力气是够的,但是肩膀痛”。
那天,我和络耳胡抬着我的办公桌(我还是付费用户),从五楼到四楼招摇过市,报社很多同事都问我:“你调整部门,是调整到络办当主任?”
02
我是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挑东西,应该是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挑水,从我父母生活的那个山村中学的水井打水,然后挑到我们家的水缸里。
我们家住在三楼,土木结构的房子,上楼的时候是那种镂空的木板楼梯,又窄又陡,走着非常吃力,稍不留神磕磕碰碰失去平衡就要把水打翻,甚至人都可能滚下楼梯。
我第一次挑水的时候,是在全校老师的嘲笑声中学会的。其实只有两个半桶水,多了挑不动。拿到扁担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把脖子伸到扁担下面去,然后又在嘲笑声中明白了,挑水不是用脖子去顶,而是用肩膀去顶。
我挑了好几次才学会了怎么掌握平衡,右手要搭在前面的绳子上,左手要反过去抓着后面的绳子,这样才不会晃。如果你仔细看那个考完高考的女孩子,你就会发现,她的手也是这么放的,看来这是全国统一标准。
我唯一没有学会的就是不放下扁担换肩,那时候力气太小,平衡也掌握不好,后来等我力气足够大的时候,已经不需要我挑东西了,这个技能也就成为了我的终生短板,至今没能弥补上。
尽管如此,童年的练习让我能够把肩膀作为一个劳动器官来使用,不是那种“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货色。
2023年我在西藏,因为学校是原址重建的,老师们报到以后都去库房里面搬桌子柜子什么的,我作为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也加入到挑选家具的行列。
副校长指挥着两个藏族老大妈帮我凑齐了一整套家具之后,就地取材找了几根网线,把家具拴起来背上一背就穿过整个操场要给我送到三楼的宿舍。
我当然看不下去比我岁数更大的大妈帮我扛东西,我说我自己来,最后协商的结果是,四个家具,两个大妈加我加副校长,我们一人背一个。当时是夏天,我穿了一件马拉松速干衣,网线又勒肩膀,说实话还是很吃力,只能把腰尽量往下弓,用背来承担更多的力量。
我当时还在想,得亏小时候用过肩膀,否则又要被群嘲了:“你看老赵那么大一个身材,一个柜子都背不起来。”
03
所以我非常清楚,那个挑着行李回家的女孩子,肯定从小就是这么挑过来的,所以她才能显得那么轻松,以及在人潮和车流之中那么镇定。
但是我还是想跟某些最喜欢这种“美如画”场景的朋友们啰嗦两句:这其实并不那么美好,谁不想高考完了之后,家人开车来帮孩子拉着行李回家呢?无论如何,这都比孩子自己用扁担挑着行李回家要轻松很多。
就像我在报社调整办公室的时候,领导们也调整过办公室,但是我就没见着任何一个领导像我这样一边付费、一边跟络耳胡一起抬的,他们可轻松多了。
这几天,网上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视频,描述考生考完最后一科之后走出考场的风格。
有的学校的孩子是厅局风,每一个走出来都显得特别沉稳,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眼神都不晃悠一下,听见熟人的呼喊甚至只是抬手挥了一下,风范十足。
有的学校的孩子是贵族风,马路上一水的豪车等着,家长还有鲜花、礼物迎接,一看就是要去狂欢一顿的。
有的学校的孩子是运动风,从考场出来的时候,百米冲刺的、侧手翻接空翻的、空中劈叉的,一看就是压抑了很久的释放。
所以,那个用扁担挑着行李回家的孩子才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
我很欣赏这个孩子,也知道她身上具备着很多人都不具备的能力,但是我不太认同那种“她已经战胜了99%的同龄人”这种很虚空的话。
我不是想泼这个孩子的冷水,我当然希望她今后能够一帆风顺,越来越好,我只是不想认同这种“能吃苦就能成功”的理念,有些人为了这个理念,想方设法地讴歌吃苦。
可能他们自己都没有想过,他们口中所谓的吃苦,其实不过是别人的日常生活。
你站在一个更高的物质台阶上,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一种悲天悯人的状态里面,看着那些辛苦的孩子,说“他们已经战胜了99%的同龄人”,其实你自己也知道,他们没有战胜。
他们只是比别人有着更辛苦的童年,以及更习惯艰苦生活的能力。而能吃苦和能成功之间,并没有必然性。
我有些话可能很不合时宜,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说。肩膀上没有压担子的人,不要去讴歌那些压着担子的人,你想的应该是怎么帮助他们,让他们的担子更轻一些、甚至可以不用压担子。
也不要去引导甚至强迫别人吃苦,因为我越来越发现,一个人如果特别能吃苦,那就一定会有吃不完的苦。
不管有些人怎么歌颂,我还是祝这位女孩子,下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时候,肩膀上没有了那根扁担——她会,不代表她一直都要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