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和父母睡大床安全吗?这些防护措施一个都不能少

该内容由AI辅助创作

近日,好友家楼下开了一家雅致的咖啡馆。
他正琢磨给宝宝取名字的事,便约我去那里,说要我给点建议。本来定在3点见面,好友却是迟到了。

约莫过了一刻钟的功夫,他抱着本厚厚的字典匆匆溜了进来,点了杯意式咖啡,便坐在那不说话了。

看来,好友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

图片见好友如此,我便打趣道:“你这愁容恰好能给咖啡添点苦滋味,不会是在想什么‘花言巧语’来为迟到开脱吧?”好友笑了笑,尴尬地说:“和老婆闹了点别扭。”

“取名字给闹的?”我追问。他叹了口气说:“我说要买张婴儿床,她却不乐意了,说我不尊重她。她坚持要让宝宝睡在大床上,但我觉得不安全。”

我若有所思地说:“我也买了张婴儿床,但我儿子还是睡在大床上了。专家说这不安全,可咱们不都这么过来的?啥事都有两面性,跟着心走没问题,但安全得下点功夫。”

图片

看好友不吭声,我安慰他道:“生孩子对女人来说,既是人生大事,也是她们特别脆弱的时候。做丈夫的这时候就应该多疼着点,不是吗?”好友啜了口咖啡,忽然抬起双手,比划了个小圆圈,像捧着个小西瓜似的,低声说:“就这么点大,软乎乎的,我一翻身压着咋办?”

我瞅着好友那紧张的样子,心里不由想:当爸妈的,谁没为亲子同床操心过?关键是,孩子咋睡父母才能安心?

一、宝宝和父母一起睡,安全吗?

过去,很少有父母会觉得让小宝宝睡大床是一件需要“小心翼翼”的事。毕竟,在许多家庭中,亲子同床再寻常不过了。但出于安全考虑,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父母与婴儿同房不同床,至少坚持到宝宝6个月大后。尽管如此,很多父母仍选择让小宝宝睡在大床上。为啥这些父母要这么做呢?

图片

亲子同床的缘由

有的父母觉得亲子同床方便夜间育儿,如喂夜奶和安抚宝宝;还有些父母觉得,这能拉近和宝宝的距离,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更有父母坦言,不能随时看到、听到或摸到宝宝她们睡不踏实。

其实,这些选择背后,藏着人类进化的底层逻辑。人类学家指出,婴儿大脑发育依赖“母乳滋养+身体接触+同床微环境”的三重作用,这种模式承载着数百万年的进化经验。

McKenna教授创造的“breast sleeping”概念更强调,母婴同床是哺乳行为与睡眠保护的天然结合体。正如Barry所说:“否定亲子同床就像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一样”——对许多父母而言,这不仅是育儿方式,更是刻在基因里的连接本能。

风险倍增警示

虽然美国儿科学会对父母们选择亲子同床表达了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但自2005年起,他们就一直呼吁父母别这么做。理由是:某些场景下亲子同床会让婴儿睡眠安全风险呈倍数增长。

图片

例如,父母过度疲劳、服用药物,或父母有吸烟、饮酒的习惯,以及让婴儿睡在特别软的地方,婴儿睡眠安全风险将提高10倍。要是宝宝还不到4个月大,或者和父母以外的人同睡,睡眠风险也会提高5-10倍。此外,早产儿、出生体重低的宝宝,或者说父母床上放有柔软寝具时,安全风险也将增加至原来的2-5倍。

尽管如此,许多父母选择忽视警告。即便在美国,亲子同床也时有发生——父母们将这视为一种出自本能的爱。美国儿科学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平衡爱与安全,他们向父母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宝宝睡在父母房间,靠近父母,但得是在专为婴儿设计的独立小床上。这样做既方便父母照顾孩子也能保障宝宝的安全。美国儿科学会认为这是目前小宝宝们最理想的睡眠方式了。

现代父母的纠结

随着婴儿安全睡眠知识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接受让宝宝睡婴儿床的建议。然而,母爱这种东西很奇妙,有时候会驱使妈妈们想要和宝宝更亲近些。不过呢,与立场坚定的父母不同,不少父母在这事儿上陷入了纠结。

图片

有的父母怕自己睡得太沉,会不小心压到宝宝;还有些父母会因自己的体型(如太胖或壮实)焦虑。然而,育儿专家西尔斯表示,妈妈即使睡着了,身体和心理也能感知到宝宝的存在。

《宝宝学睡觉》的作者也表示,担心体型问题真的没必要。虽说妈妈对宝宝动静的敏感好像是天生的,但也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对自己的这种直觉信心满满,亲子同床时,他们的担忧有增无减。

除了担心睡太沉和体型问题,另有一些父母正在担心的是:自己的睡眠质量会因亲子同床恶化。事实上,这并不总会发生。就像Mileva-Seitz等人所说的那样,亲子同床要么是自愿的,要么是被动的;自愿的父母对亲子同床更满意,他们很少说睡眠受到影响;相反,被动的父母更经常说睡眠变差了。可见,自愿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父母的切身感受。

图片

总之,关于“宝宝该睡哪里”的争议至今仍无定论。但说白了,无论睡大床还是小床,父母心里最放不下的永远是孩子的安全问题。换句话说,我们纠结的从来不是“这次选哪个”,而是“怎么让爱没有风险”。

二、亲子同床如何做好安全防范

其实,从决定让宝宝睡大床的那一刻起,每个爸妈心里都要藏起一本安全经——就像给宝贝的睡眠上把锁,以下7个必做的防护细节,少一项都不踏实:

01. 定期产检、按时打疫苗

在整个孕期,定期的产检就如同为宝宝的健康之路点亮盏盏明灯,帮助医生及时掌握胎儿的发育情况,为宝宝的诞生做好充分准备。而宝宝出生后,严格按照疫苗接种时间表进行接种,则是为他们幼小的生命构筑起一道坚固的免疫防线,抵御各种疾病侵袭,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图片

02. 既戒烟、也戒酒

父母不能在宝宝面前吸烟,同时应避免饮酒。二手烟的危害也不容小觑,它们同样会像阴霾一样笼罩在宝宝周围,增加婴儿猝死综合症(SIDS)的发生风险。因此,跑到外面偷偷来一根,或进入有烟场所也不被允许。

同样,父母饮酒后可能会导致反应迟钝、警觉性下降,无法及时察觉宝宝的需求和危险,可能会给宝宝的安全埋下隐患。

03. 纯母乳喂养+安抚奶嘴

在宝宝6个月大之前,纯母乳喂养是最好的选择,它就像大自然赐予宝宝的一份珍贵礼物。母乳中的营养成分、抗体和免疫因子能够为宝宝提供全方位的呵护,不仅有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还能有效降低SIDS的风险。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为宝宝提供持续的健康支持。

图片

当母乳喂养已经稳定后,如果宝宝接受安抚奶嘴,父母可以适当使用。虽然目前尚不清楚安抚奶嘴是如何降低SIDS风险的,但研究已经证实了它的积极作用。不过,要避免用绳子将奶嘴系在宝宝身上或床边,以免造成勒伤等意外伤害。事实上,即便掉落了,奶嘴的保护效果也不会消失,因此,父母无需担心宝宝睡着后安抚奶嘴掉了怎么办。

04. 坚持“极简安全主义”

首先,是睡眠空间安全四原则:

  • 床面安全原则:宝宝应睡在坚固、平坦、无倾斜的床上;床面高度适宜且空间充足;不能将沙发、躺椅等软质家具当床,也不能将毯子垫在宝宝身子下面。

  • 无缝隙原则:检查床四周缝隙,如床头与墙壁、床垫与床架之间有无缝隙,确保无安全隐患。

  • 无凹陷原则:宝宝躺卧时需关注床面是否变形或凹陷,保证床面始终安全。旧床垫或沙发床绝对禁止。

  • 零软物原则:婴儿应睡在清爽的地方,移走枕头、毛绒玩具、羽绒被等非必需软物,避免增加安全风险。

其次,是采用正确的保暖方案。为了保暖,父母可以给宝宝穿贴身的分腿式睡袋,不要让宝宝戴帽子睡觉。若用被子需选择纯棉透气的材质,但给宝宝盖被子时高度不应超过胸部位置。另外,不要和小宝宝共同寝具,这会使宝宝睡眠意外风险增加2.7倍。

图片

再者,不要使用危险的“安全防护品”。美国儿科学会认为,床围、护栏、缓冲垫等产品是高风险物品。它们常用于预防小问题(如跌落和撞伤),却隐藏着大隐患,可能会导致宝宝卡住或勒伤等问题,甚至引发窒息风险。

另外,也需要注意移除那些悬挂有绳索、电线等易发生缠绕的用品,还需要注意睡衣上的配饰和纽扣、带电设备、带有尖锐棱角以及可能掉落的用品等。

最后,不建议让婴儿与父母之外的人(如祖父母、大龄儿童等)或宠物同睡。

05. 让宝宝保持仰卧位睡姿

美国儿科学会表示,如果宝宝能够熟练翻身,父母可以让他们保持自己喜欢的睡姿。但是,宝宝1岁前,最好让他们保持仰卧位睡姿。

父母可能会担心保持同一种睡姿会导致“扁头”问题。美国儿科学会解释说:父母可以让宝宝在清醒时趴着——必须在父母的监督下。当宝宝7周大时,这种练习可以逐渐增加至每天15~30分钟以上,这可以防止头部畸形的发生。另外,有意识地引导宝宝变换头部的受力点(如喂奶或玩耍时)也同样有用(不建议使用定型枕)。

图片

06. 关注过热和脸部遮盖的问题

给小宝宝穿衣服时要考虑环境温度的高低。一般而言,宝宝比父母多穿一层即可。如果宝宝出现胸部发烫、皮肤发红、呼吸急促、心跳加速以及出汗的问题,那可能代表他们太热了。此外,如果寝具有遮盖宝宝头部的风险,最好将它们拿走。

07. 父母用药需谨慎

当父母服用某些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和警觉性的药物时,最好不要与宝宝同床睡。比如一些止痛药、镇静类药物或含有酒精的药品等,这些药物可能会导致父母的反应变得迟缓、警觉性下降,无法及时察觉宝宝的异常情况或需求,从而增加意外风险。

如果父母确实需要服用这些药物,为了宝宝的安全,建议选择让宝宝睡在婴儿床等独立安全的睡眠空间内。同时,务必提醒伴侣(或长辈)关注孩子的睡眠状态。

图片

三、爱与科学,同行育儿路

还是那间熟悉的咖啡馆,时间已悄然流逝一年有余。好友坐在我对面,脸上洋溢着当爸爸后的喜悦。他说:“女儿睡在大床边上的婴儿床里,等她结实点,就可以和我们睡在一起了。这样我放心,老婆也开心。”

其实,早在201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委员会就在其发布的婴儿安全睡眠指南中明确表示:与一味反对亲子同床相比,更关键的是教导父母如何确保亲子同床的安全性。这一观点,宛如一束理性的光芒,照亮了传统育儿观念与现代科学育儿理念交融的道路。

图片

不得不说,育儿之路漫长而充满挑战,父母的爱恰似春日暖阳,温暖且坚定。我们既要尊重传统,传承那份代代相传的育儿温情,又要借鉴科学,以知识为航标,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从孕期的每一次产检到宝宝出生后的每一针疫苗接种,从打造安全的睡眠空间到坚持健康的喂养方式,这些细碎的育儿瞬间,无不映射出父母对孩子深沉且细腻的爱。在爱与安全的平衡木上,我们用智慧与耐心探索前行,为孩子撑起一片健康成长的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