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企业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了
伟华频道
2025-06-12 12:08
发布于四川
汽车领域创作者
6月9日,工信部发布
《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
,
明确
加大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等车型的抽查力度。对于经检验检测相关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违反生产一致性管理要求的企业,将采取公开通报、暂停相关产品《公告》、暂停企业新产品申报等处理处罚措施。
这是一项年度例行工作,相比过去几年几乎不变的通知措辞,这次明确要对舆论关注度高的车型加大抽查力度,而且明确了要到企业和销售现场抽样,封存车辆再送检,而且明确了公开通报、暂停公告、暂停新产品申报等处罚措施。这些措施应该能够震慑某些车企关注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等级,不能只考虑国家强制标准,得按照更高的自愿性认证标准研发和生产汽车产品,不能在媒体上吹嘘自己的车加速多么了得,谁证明你的产品真有那个本事,你吹的那些牛,是哪个第三方机构做了实验证明过的。
最近两年,我国第三方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在加快标准、计量、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汽车行业原本只关注国家强制性质量安全标准,各个第三方机构也只关注强制性标准,既然大谈内卷,为何没有车企自愿性开展第三方机构的质量安全评测呢?仅仅是因为需要多花钱吗?既然需要参与竞争,为何不能通过第三方检测证明自己的产品性能确实超越竞争对手呢?既然第三方机构也面临强制性检测收入下滑问题,为何不能支持车企积极开展更高标准的自愿性检测认证呢?
归根结底,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专业机构缺位,整车企业通过广告费鼓励媒体做专业机构该做的产品性能测试工作,误导消费者就是必然的。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几十年都没有培育出一家站在消费者立场上的整车质量安全评测机构,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每年政府都要开展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这些检测数据能否开放给公众用来指导消费?能否鼓励第三方机构常态化开展车辆产品生产一致性抽查,避免少数整车企业说一套做一套。送检车辆都合格,销售车辆是否也合格呢?如果都合格了,能否鼓励第三方机构用更高的质量标准为消费者当好参谋,增加产品性能透明度,提高中国车辆产品科技价值的公信力,为品牌溢价提供背书——期待中国汽车消费者质量安全报告能够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