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方硬刚甲方,这种往往只存在于影视剧的悬浮桥段,现实中难得一见。
在一轮又一轮的“价格战”重压之下,终于有乙方硬刚甲方了,准确地说,是穿了马甲的乙方。
6月1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钢协)发布文章《维护产业链整体利益 共同抵制“内卷式”竞争》。中钢协表示,汽车企业“卷”价格,上游原料供应商倍感压力,钢铁企业对此深有同感,严重冲击了企业的稳健经营。
中钢协这份文章列举了主机厂对于供应链上游企业的种种压榨行为:不断压价、金融工具转嫁融资压力与成本、最低价中标等。
部分主机厂要求钢厂汽车板供货降价诉求超过10%,远远超出钢厂可接受的能力。汽车板作为钢铁行业头部企业的拳头产品,目前已基本没有毛利,而汽车企业还在要求钢厂降价。
部分汽车企业依托自身供应链金融平台,在钢铁等上游企业供货后,迟迟不给货款,延迟几个月才通过企业汇票支付,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融资压力和融资成本,通过这种合同“账期”的方式转嫁给上游供应商,并不断拉长供应商账期,导致钢厂资金压力倍增。
近期部分自主品牌汽车厂通过招标采购汽车板,按照一般的钢铁产品给汽车板定价,引发了钢厂之间的“内卷”,并且基本是“最低价中标”。
对此,钢铁协会呼吁钢铁企业做好保供、加强自律的同时,坚持“不给钱不发货”的原则,坚决抵制拖延货款的不良行为。
可以说,钢铁协会这篇文章代表了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共同心声。早在价格战开打之前,国内某些主机厂已经要求合作供应商的报价年降10%,压根不考虑一年更比一年低的报价体系下供应商是否还有钱可赚。
还有巧妙利用金融支付工具的某某链,并不是一家独有,众多车企都采用这种支付方式,只不过部分车企账期份外长。供应商早就对这种拖延账期的支付方式敢怒不敢言。
钢铁协会的文章指出,“内卷式”竞争犹如一颗毒瘤,已成为产业链企业创新发展、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阻碍。“汽车板属于‘高技术、高难度、高投入’的高附加值钢铁产品,招标模式按照一般的钢铁产品进行采购,全面否定了前期的研发投入和服务体系,严重打击了钢厂供货积极性,不利于汽车板产品的持续创新,也不利于结成长期稳定的供货模式。”
看了钢铁协会这篇文章,不少汽车行业人士拍手称快,点赞转发,终于有人敢说出零部件企业的苦衷,代表零部件企业发声了,而且说得如此精准,简直就是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嘴替。
虽然零部件企业苦主机厂的各种压榨久已,但身为乙方的卑微地位,决定着零部件领域的人士,再大的不满,也只能在论坛中、文章评论区,匿名透露几句,还不敢说太具体。
去年11月某头部主机厂供应商对于年降10%的要求,表示“强烈不满和严正抗议”、“要么卷死,要么饿死”。这样的零部件供应商被行业人士视为“孤勇者”,做好了失去大客户的准备,牺牲很大。更关键的是,失去大客户后还能保证正常生存,对企业综合实力要求也不是一般的高。
6月1日,浙江孔辉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川以以“童心未泯”的口吻给中国汽车产业写了封公开信,“五个梦想”虽然都指向行业乱象,但说得比价笼统模糊,口气也非常温和。即便这样,这篇文章在汽车圈也刷屏了。
如今中钢协这篇条理清晰,直指问题要害的文章,同样被广泛转载。而且比前两者更具力量的是,这次发声的,是官方盖戳的行业协会,不是某一家具体的企业,可信度与专业度均无可指摘。
中钢协此次发声,应该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选在在中汽协、工信部、商务部等公开表态反内卷后,文章中也大量引用多种官方文件精神,以此证明这次发声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篇符合供应商期待、有理有据的文章,却在发布后第二天就被删除了。原因不难猜测,不外是“不要激化矛盾”、“不正面开撕”、“以大局为重”等。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积攒多年的不满与怒火,难得冒头一次,被外界听见看到,还是很快熄火了。
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主机厂面前的地位如此卑微,一方面,和我国长期重主机厂轻零部件的传统有关,不管是政府补贴、产业政策,还是地方招商,主机厂都是绝对王者和C位,零部件供应商,哪怕你手握核心科技,创新能力强,在获得主机厂的强势背书前,也很难受重视。
其次,也和大的营商环境有关。不仅汽车行业,其他制造行业,很多领域都存在甲方拖欠货款、大企业压榨中小企业的问题。
还有员工吐槽的996、无偿加班、付出与待遇不成正比、没有个人尊严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改善,不单单是产业发展模式的问题,还需要更大更广层面的社会进步、法律贯彻执行、营商环境进步等。
正如人人生而平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也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法律保护、舆论场上,也应该有同样的权利,而不是谁大/谁强就说了算,强势方就可以变着法地占便宜。
虽然这样的期望未免太理想主义,但身为媒体人,有必要关注并发声。
没有强大的零部件产业,没有主机厂与零部件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生态,汽车强国的梦想就如沙滩上建城堡。
以下是中钢协的文章全文:
图片:来源网络
出行放大镜
关注产业大变革 记录中国汽车崛起
automagnifie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