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参加G7也没用,解不了稀土燃眉之急,印度车企:去找中国帮忙

6月6日,印度总理莫迪收到了G7峰会的邀请,将于本月前往加拿大参会。然而,这份邀请函并未带来解决国内经济困境的希望,尤其是在稀土供应短缺问题上。印度汽车产业正因稀土告急而陷入停产危机,民众和企业纷纷要求莫迪与中国展开对话,但莫迪迟迟未采取行动。这场困境不仅揭示了印度稀土产业的技术瓶颈,也凸显了印度外交策略的两难局面。

稀土短缺:印度汽车产业濒临危机

稀土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资源,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电子产品等领域。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稀土供应国,产量占全球市场的70%以上,对全球产业链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中国加强了稀土出口管制,出于国家战略安全和环保考虑,这直接影响了印度汽车产业的原材料供应。
印度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占GDP比重约7.1%,直接和间接创造了超过3500万个就业岗位。然而,由于稀土库存耗尽,印度第一大汽车制造商马鲁蒂铃木公司已表示部分车型可能面临停产风险。稀土的短缺不仅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还削弱了印度汽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印度汽车协会多次向莫迪政府施压,要求尽快与中国展开对话解决问题。然而,莫迪政府至今未采取行动,企业和民众的不满情绪正在持续升温。
图片

莫迪的外交选择:为何迟迟不行动?

面对稀土危机,莫迪政府的迟疑源于多重因素。首先,莫迪试图通过美国、俄罗斯、越南、印尼等国寻找替代供应,但这些国家的稀土资源储量和开采能力无法与中国相比。尽管印度政府投入了大量外交资源,但短期内替代供应的可能性极低。
其次,印度国内稀土产业存在技术瓶颈。尽管莫迪政府在2025年初批准了超过136亿人民币的投资,旨在提振关键矿产产业,但印度的稀土开采技术仍无法满足汽车产业的需求。这种技术滞后使得印度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稀土产业自主化。

最后,近期印巴冲突加剧也对莫迪的外交选择产生影响。由于巴基斯坦与中国关系密切,莫迪担心在此背景下向中国求助会让巴基斯坦更加得意,同时损害印度的国际形象。这种地缘政治顾虑进一步拖延了问题的解决。

G7峰会:能否提供解决方案?

莫迪计划在即将召开的G7峰会上与成员国商讨解决稀土问题。然而,外界普遍对这一策略表示怀疑。G7成员国自身也面临稀土供应链的压力,例如,美国的稀土产量仍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更不用说向印度提供额外支持。
此外,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让G7成员国不得不与中国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即便莫迪能够在峰会上获得一些支持,这些支持也难以在短期内转化为实际行动。可以说,依靠G7解决稀土问题的希望非常渺茫。
图片

民众呼声与反对派压力

印度民众和企业对莫迪政府的稀土政策越来越不满。许多网民认为,印度被中国“区别对待”并非中国的问题,而是莫迪政府未能及时与中国沟通的结果。与此同时,反对派也开始利用稀土问题批评莫迪政府的不作为。
如果稀土问题得不到解决,印度汽车产业的停产危机将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莫迪政府显然无法长期承受这种压力。以莫迪的性格来看,他可能会在G7峰会后采取行动,与中国展开对话。但问题是,到那时中国是否愿意松口,这仍是未知数。

中国的立场:关键资源的战略管制

中国官方早已明确表示,稀土出口管制是出于国家战略安全和环保考虑,并非针对任何特定国家。这意味着,中国的稀土政策具有一定的弹性,具体执行情况将根据实际需求和国际关系进行调整。
对于印度而言,与中国展开对话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可行路径。然而,这需要莫迪政府拿出足够的诚意,同时满足中国的相关审核条件。只有这样,印度汽车产业的困境才有可能得到缓解。
图片

结语

稀土危机不仅是印度汽车产业的问题,更是莫迪政府外交策略的一次重大考验。在国际压力与国内经济需求之间,莫迪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依靠G7或其他国家解决问题的希望非常渺茫,与中国展开对话才是唯一的现实选择。
然而,莫迪是否愿意拉下脸与中国沟通,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莫迪继续拖延,印度汽车产业的困境将进一步加剧,反对派的批评声浪也将越来越大。这场稀土危机不仅关乎印度的经济命运,也关乎莫迪政府的政治前途。
最终,莫迪能否在稀土问题上找到平衡点,将直接决定印度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让我们持续关注这场危机的后续发展。